<rp id="dyvd6"><object id="dyvd6"><input id="dyvd6"></input></object></rp><tbody id="dyvd6"><pre id="dyvd6"></pre></tbody>
      <s id="dyvd6"></s>
      1. <th id="dyvd6"></th>
        我的賬戶
        親愛的游客

        歡迎您的光臨

        已有賬號,請

        如尚未注冊?

        第三方賬號快捷登陸

        • 客服
          點擊聯系客服

          在線時間:8:00-16:00

          客服電話

          020-82515729

          電子郵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載APP

          隨時隨地掌握行業動態

        • 微信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都昌于氏溯源

        0
        回復
        3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23-7-4 20:55:4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江西省都昌縣之于氏自豐城遷都昌,主要有兩大出處,一支由北宋的于廣(字廣甫,1079年生)自豐城興能坊徙都昌長寧鄉八都段泰里,歷經九百余年,一支由元末的于汝和(字至中,1337年生)由豐城徙居都昌長寧鄉八都上石山,已有六百余年了,九百余年以來,于氏先祖們在都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日益壯大,至今都鄱兩縣已有約16000之眾,在漫長的歲月中,遷都昌二支于氏逐漸融為一體,睦族之風蔚然,然而至清康熙甲戌年(1694),由于少部分人借重續家譜之際,為一己之私,不顧歷史事實,擅自改祖易宗,致使宗枝紊亂,祖靈抱恨,最后導致二個家族分道揚鑣,歷四百余年,隔閡仍未消除,至今二族聯宗難以玉成,族人為之痛心,為了厘清歷史事實,促使都昌于氏之和睦,筆者二人歷經十余年認真考證,查閱豐城、星子、新建、進賢、湖南衡陽等地于氏宗譜,對照江西通志、豐城縣志、都昌縣志,明史、元史,文集等數十種文史資料,以客觀公正,事實求實的精神,歷盡艱辛,終于厘清了我都昌于氏來龍去脈。此舉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靈,下可使子孫后代有尋根之本,其善莫大焉。9 R* s2 ^- H, K. g, n! \
        1765年黃荊林于氏族譜記載的改譜事宜
        于氏始自周武王二子邘叔得姓后,傳至二十三世自河南徙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縣);又傳十世至睿公(于公)。東海于氏尊于公為東海于氏始祖,公生漢西平侯定國;定國之子永自郯縣遷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市)。北宋初,于公二十五世孫元素通判吉州(今江西吉安),遂自益都徙居隆興府豐城縣(今江西豐城市)興能坊、尊為興能坊于氏遷江西之始祖。本文闡述元素公以下之都昌于氏脈絡。
        0 F& h8 F3 L/ ~5 W( c# Z" U一、黃荊林于氏: M1 b. k' L% T! B* s
        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長璋幼珨。& L# b7 i1 B5 }2 J. y$ ]9 d+ h
        璋生于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字仲慧,生五子,長庠次序三廣四慶幼京。2 a: f7 L8 M6 g: a* Y) b
        黃荊林于氏宗譜(簡稱黃譜)、鄱邑鳴山于氏宗譜(簡稱鳴譜)、上石山于氏宗譜(簡稱上譜)一致紀載:璋三子廣自豐城遷都昌長寧鄉八都段泰里,即今都昌縣獅山鄉老屋村委會轄區內。豐城才步于氏宗譜(簡稱豐譜)記載廣徙居長安鄉泰亨店上,據考豐城并無長安鄉泰亨,此系長寧鄉段泰之誤。
        ; y9 A3 j& W, F廣生于元豐己未年(1079),字廣甫,生一子彥化。5 h8 o; s. M9 V
        彥化生卒不詳,字伯圣,生二子,長公梁幼興。公梁,生于建炎戊申年(1128),字德高號素齋,與豐城從弟竹國(于革,豐城三杰之一)同登淳熙八年(1181)黃由榜進士,任平陽縣令,歿于官,歸葬都昌八都黃荊林,生一子壬廷。
        + |; i/ z1 f, J# p# W( \
        家譜載于公梁
        興生于紹興元年(1131),字德甫號隆德,以禮記應試賜進士出身,初任望江縣令,復升南昌府判。都昌縣志記載明萬歷年間于通判祠改建為濟忠祠,于通判祠是紀念于興所立。興生三子,長良佐次良弼幼良誠。
        9 a/ x+ S. J; w# ]8 a" r# N% ]6 _, m& T% O良佐生于宋淳熙丙午年(1186),字誠卿,承父蔭授宣議郎,尊父命從段泰里移居西溪坂黃荊林。尊為黃荊林于氏始祖。生一子崧,崧生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字汝賢,生三子,長夔次瓊幼稷。2 _0 H7 ~* k& q6 v4 n: k
        夔生于紹定壬辰年(1232),字舜臣,生子三,長廉次秀幼卿。瓊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字禹臣。稷生于嘉熙乙亥年(1239),字周臣,以詩經應試舉補太學,任南康教諭,與諸生游白鹿洞會儒,講經貫史,觀匡廬彭蠡精奇,遂卜居星子喬浦。
        * N9 f& b2 n. q$ J4 e- Y3 b1 I( M廉生于淳佑庚戌年(1250),字仕憲,生三子,長英次顯幼達。秀生于咸淳十二年,卿生于德祐二年(1276)。咸淳沒有十二年,一種可能因年號相似謄抄錯了,則秀生于淳佑十二年(1252),卿生于寶祐二年(1254);另一種可能是年份錯了,則秀生于咸淳九年(1273,即上譜咸淳癸酉年),卿生于德祐二年(1276)。* S$ V) A6 @2 [/ @) }
        英生于至元癸未年(1283),字俊中,生三子,長文洵次文溉幼文湯,子孫分居西溪坂黃荊林、黃陂塘、大林東山、張家坊、九都沙塘尾,今都昌縣獅山鄉于家灣、黃家塘、大嶺下、訓巒村、萬戶鎮塘美村。/ b  r4 k  N: \6 f1 n
        顯生于至元丙戌年(1286),字時中,生四子,長文忠次文正三文祥幼文壽。; H2 Y7 y+ B+ m! M& c: w# q! L
        文忠生于大德癸卯年(1303),字庠英,生四子,長焰次榮三光幼輝。4 _) w" I8 Q2 G4 N
        光生于泰定甲子年(1324),字仲炳號暗修,明太祖賜名大用,敕封懷遠大將軍,生二子,長蕃幼宣。, Z9 u1 ~9 d* t* s3 h) O
        蕃生于至正乙酉年(1345),字起華,承父蔭補南畿前軍指揮使,后轉升交趾(今越南)都司事,鎮守外蕃,子孫未詳。宣生于至正癸巳年(1353),字起麗,授汀洲指揮使,子孫未詳。
        $ G6 k$ B$ z; i6 A. I! K! E輝生于泰定戊辰年(1328),字仲明,明威將軍,生二子,長思庸幼思訥。
        ! B; q' a4 Q8 O: G! _# o( F9 m思訥生于至正丁酉年(1357),字文敏,生五子,長良玉次蘭玉三鑒玉四宏玉幼再玉。/ B/ ~3 [8 U% k: M5 Y
        鑒玉生于洪武戊辰年(1388),號晴峰,遷居鄱邑鳴山新十三都,今鄱陽縣銀寶湖鄉鑒玉村,尊為于氏遷鄱始祖。  L  S0 e6 h+ n& k9 b3 L* A
        崧公次子瓊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字禹臣,以禮記應試中第九名進士,初任樞密院判,繼任翰林檢討。因康熙甲戌年修譜篡改,真實情況已不得而知。以下為推測與考證,僅供參考。
        / m! X, `8 B/ X# J瓊生二子,長昭幼森。
          P& F( f. w7 P. y+ x  ]* l森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字仕渶,遷居新城鄉二都,今都昌縣和合鄉,森乃二都于氏始遷祖,生一子天祥。* a1 P. P& ^, m  N; e4 U
        天祥生于延祐丙辰年(1316),字禎中,生一子文政。
        & o4 }: _9 |$ U文政生于至正甲午年(1354),字國平,生二子,長仲弘幼仲大。
        & ?! V/ K$ j! y4 I仲弘生于洪武戊午年(1378),號斂修,生二子,長子晨幼子昱;子晨生于明永樂年間,字起東號曉明,生三子,長綝次純幼紋。子昱生于明永樂年間,字起陽,生二子,長紳幼繕。; `" [" T2 c3 U# P. E/ I) u" S
        仲大號生于洪武庚申年(1380),號潛修,生一子子昭;子昭生于建文壬午年(1402),字起明號逸民,生二子,長經幼綸。
        ; N* u1 g7 q- M; E二、上石山于氏
        0 `3 H+ h" X1 ~2 I4 b% y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長璋幼珨。: f8 z3 V+ r; l& \' M4 [) x6 |
        璋生于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字仲慧,生五子,長庠次序三廣四慶幼京。, F4 H1 g' a# r7 @
        庠生于熙寧乙卯年(1075),字德甫,生四子,長彥隆次彥明三彥誠幼彥達。
        + n6 u: z& a/ v# Z5 R6 a5 x. b彥誠生于宣和甲辰年(1124),字信夫,自興能坊遷豐城長豐鄉七十一都埂頭,并重修家譜,為我族遷江西以來最早的修譜活動。彥誠生四子,長敔次尉三安定幼萬金。
        : v/ V& G( t% a; \安定生于紹興甲戌年(1154),字德厚,生三子,長大興次大猷幼大異。0 ], w. ~$ N) r* c4 v
        大猷生于紹熙甲寅年(1194),字升之號竹軒,生二子,長仲值幼榮孫。
        4 u3 V+ q# w/ V, p% d: z# _榮孫生于嘉定戊寅年(1218),字仲隆號一齋,生二子,長應子幼昭子,昭子無嗣。" N5 d; X: j3 F- N1 C
        應子生于淳佑壬寅年(1242),字應甫號菊山,生一子友信。
        6 Q9 _8 x, V4 |: i2 B' z友信生于咸淳己巳年(1269),字盛卿,號光國,初任臨江路經歷;升都昌縣尹,期間因政績突出,升集慶等處都財賦提舉,轉任隆興路總管府治中兼知路事,卒于元至正戊子年(1348),生四子,長汝賢、次汝能、三汝恭、幼汝和。$ ^' H) ~4 A/ r% [, ?& }$ D
        汝賢(1304-1362)字允中號伯尚,初任常德武陵主薄,轉武寧縣尹,鹽場司丞,富州知事,廣東宣尉司都事,居豐城。* \$ ]( u0 b/ Y+ r
        汝能(1306)字執中,補參內正司通事,升任崇仁縣丞,會昌州判,居豐城。
        5 V# H, G; k/ _汝和,乳名都昌寶(仔),因系其父任都昌尹時所生,故名之,居都昌八都上石山,尊為上石山于氏始祖,生二子,長文著幼文清。
        & I) l7 X6 F$ B6 O) z! u$ d三、黃荊林與上石山的關系& i- M3 ^+ S9 E3 o3 ~5 h2 E% ~1 x9 L
        黃荊林與上石山于氏脈絡上已備述,這里不再重復。
        5 N' ]- N4 q2 P$ P4 Z. [- D  D& s豐譜、黃譜、鳴譜、上譜都一致記載:汝和系友信任都昌縣尹時所生,故乳名都昌寶或都昌仔。據都昌縣志記載:友信于元朝后至元三年至六年即1337年至1340年期間任都昌縣尹,故汝和最早生于1337年,至友信1340年轉任隆興路總管府治中離開都昌時不到三歲,直至友信去世時只有十一歲。友信去世前給其長子汝賢寫信云:都昌(指汝和)晚生年小,世事未暗,吾子鵬程萬里,可念都昌一父之嫡,用情觀照成就之。汝賢回信說:汝賢兄弟三人,吾與長弟汝能各已在仕,重念三弟汝恭,困于有目不能視,舉止艱難,自當憐憫,不忍此弟坐廢于疾;匦胖胁⑽刺崞鹑旰,可見汝賢并沒有把汝和當做自己的弟弟。豐譜有關汝和的記載也非常簡單:汝和名都昌,徙居都昌行至四?梢娙旰妥猿錾匠赡甓紱]有去過豐城,而三歲的汝和在哪里長大成人呢?上譜的記載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上譜曰:秀公,興公之子,行季二,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治中府君,字盛卿,號友信,別號國光。根據于氏家譜年譜考證:友信(1269),與黃荊林廉公之弟秀公同齡同輩。秀公生一子榮,幼歿,根據以上記載推測,汝和極有可能是友信調離都昌時把他寄養在同族秀公名下,由秀公撫養,汝和為了不忘秀公養育之恩,而不又不失其根本,故將秀公與友信合而為一。上譜在2008年重修之前,仍稱黃荊林于氏宗譜,況且友信明明是應子之子,而上石山卻記為興公之子,個中緣由不言而喻了。. u4 j7 U3 \5 L7 G" o$ d- [9 t- W
        都昌重修儒學記相關時間節點
        綜上所述總結為元素生璋,璋生庠、廣,庠生彥誠,彥誠生安定,安定生大猷,大猷生榮孫,榮孫生應子,應子生友信,友信生汝和,此為上石山一脈。
        , _- U+ t: e( J% W. j$ c元素生璋,璋生廣,廣生彥化,彥化生興,興生良佐,良佐生崧,此為黃荊林一脈,黃荊林與上石山同為璋公后裔。
          T( L8 r! j: }; ]6 D6 o四、上譜的幾個疑點6 i/ @! e7 _; i& @
        據豐城譜記載:應子,字應甫號菊山,行千九,生于宋淳佑壬寅年(1242),其子友信生于宋咸淳己巳年(1269)十月初九日子時,歿于元至正戊子年(1348)八月十三日未時,享年八十,其夫人龔氏,生于宋咸淳辛未年(1271)十月十九日申時,歿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享年73歲。都昌縣志記載:于友信于1337年至1340年任都昌尹,時年已68歲,其夫人已65歲,豐譜、黃譜、上譜、鳴譜都一致記載:汝和是友信任都昌縣尹時所生,也就是說汝和最早于1337年出生,其時龔氏夫人65歲,已無生育能力了。據此推定:汝和并非嫡出,而是庶出,上譜記載汝和出生于1300年,顯然與事實不符,友信長子汝賢生于元大德甲申年(1304)四月十五日,汝和是友信的四子,他總不能比他的大哥還要大四歲吧。; [2 |% T# X3 B8 q/ Y% G
        《都昌縣志》載于友信任縣尹
        而上譜的記載是:
        + O6 k5 h/ t5 O: `秀公,字盛卿號友信,行季二,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
        , G0 Y. a+ A) `9 E6 D' W# J汝和,生于元大德庚子年(1300)
        $ Y$ e7 _$ t& l4 O瓊一,名昭字文著,汝和長子,生歿不詳
        - H! u5 H9 i; B6 p3 J瓊郁,名森字文清,汝和幼子,生于延佑丙辰(1316年)
        : i6 E+ y; i. ?9 F1 P; b- i% M應,瓊郁長子,字茂貞,生歿不詳3 }& s1 v3 f, z. K. f% X
        召,瓊郁幼子,生于元至順年間(1330-1332)1 A3 }* }4 ^9 }- A# y* ]
        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秀公字友信的記載基本上是按黃荊林秀公的生辰記載的,生歿年和行季二都是以秀公為準,汝和是友信任都昌縣尹時所生,最早生于1337年,而上譜卻記為1300年,整整提前了37年,他的次子瓊郁卻出生在1316年,也就是說按照實際年齡計算,他的第二個兒子比他早出生21年,這與事實嚴重不符,即使按照上譜的記載:汝和是生于1300年,他的第二個兒子瓊郁與他只相差16歲,而瓊郁的幼子召(1330-1332年生)和瓊郁也只相差14至16歲,對于一個14至16歲的人來說,連續生二個兒子是很難說得過去的,何況上譜故意將大兒子瓊一和大孫子應的生辰不記,而且連續二代出現同樣的情況,這恐怕不是一時疏忽造成的吧。5 T, D* w: d7 o0 o
        從以上記載的亂象來看,不得不使人懷疑上譜有關汝和至應、召這幾代的真實性,其個中緣由恐怕只有參加了康熙甲戌年修譜的人能夠說清楚。  H* L( m3 I$ v6 m6 U: k$ r5 q9 o
        五、汝賢之辡
        ' N& R; a  C2 |$ A1 i% h# L, g# `* i豐譜、豐城縣志均記載于友信長子汝賢字允中。此汝賢號伯尚,行至一,生于大德甲辰年(1304)四月十五日午時,歿于至正壬寅年(1362)六月廿二日未時,葬豐城縣七十七都田南下坊墩內,初任常德武陵主薄,轉武寧縣尹,鹽場司丞,富州知事及廣東宣尉司都事。
        8 j; X& r  E! ?" Z( h黃譜、鳴譜記載良佐之子崧,字汝賢,生于嘉泰四年(1204)正月十五日亥時,歿于咸淳五年(1269),娶程氏,夫婦合葬西河茅山之左,生三子,長夔次瓊幼稷。
        . K7 Y" U, Y6 I% L從諸譜的記載可知,豐城的汝賢字允中與黃荊林的崧公字汝賢顯然不是同一人。豐城的汝賢生于1304年,元朝人;黃荊林的崧公字汝賢生于1204年,宋朝人。兩個汝賢相差100年,從世系對比可知黃林荊的汝賢比豐城的汝賢早三代?滴跫仔缒(1694)重修家譜,造成都昌于氏世系紊亂,把豐城汝賢字允中和都昌崧公字汝賢混合為一人,至使爭論幾百年,實為憾事。. k$ N8 u" g  H8 a% O* c$ _
        六、鄱陽鳴山于氏之辨
        - ^% G: w+ a0 F& p  b7 l1 s0 \上譜自康熙甲戌年修譜以后,將鄱陽鳴山于氏(鑒玉村)記為榮孫后裔,即所謂榮孫生昭,昭生友直,友直生汝謙,汝謙生庠英號文中,汝和攜堂弟汝謙自豐城徙居上石山云云。榮孫長子昭,豐譜為昭子,黃譜、鳴譜為炤,以上各譜所記昭均無子,唯獨上譜記載昭生友直,友直生汝謙,我們查遍其它相關家譜,均無友直,汝謙二人。
        3 P/ D0 [% ]5 k6 H  C根據明宋濂和劉基寫給懷遠大將軍于光的墓志銘,和黃譜鳴譜的記載,于光是文忠公第三子,生于泰定甲子年(1324),其弟于輝生于泰定戊辰年(1328),鄱陽鑒玉村是于輝后裔。汝和是友信任都昌縣尹時所生,最早生于1337年?梢娙旰团c于光、于輝雖是同時代的人,但汝和輩份要高兩輩。上譜有關鄱陽鳴山于氏的記載純屬虛構,而黃譜,鳴譜均是興生良佐,良佐生崧,崧生夔,夔生廉,廉生顯,顯生文忠,文忠生焰、榮、光、輝,輝生思訥,思訥生鑒玉,上譜為了在年代上顯得更真一些,抹去了黃荊林的崧、夔、廉三代。
        $ A' M; m, a( y4 M+ r七、都昌二都于氏之辨9 G3 N) A( k$ D$ _. v1 \9 V! ^/ [
        前文有關汝和、文清和文著、應和召的生辰疑點已論述。二都世系的真相或許就藏在這些反常之中。
        ) K8 m' S. i9 F9 C( U黃譜、鳴譜記載汝和生文著、文清。家譜中稱呼有名、字、號,對已故之人又稱某某府君。上譜未將名作為主要稱呼,明顯將昭與文著合而為一,森與文清合而為一,而文著、文清本是名,與文洵、文忠同一輩。黃譜中瓊公生二子失傳,即資料丟失。推測瓊公二子,長昭幼森,昭字仕海;森字仕渶,生于咸淳癸酉年(1273)。9 T0 W9 q/ w3 _- b6 H; Z3 `
        二都世系中有仕海、仕渶,黃荊林有廉字仕憲,于秀字仕彬,于卿字仕達;二都之天祥字貞中也作禎中,黃荊林之于英字俊中,于顯字時中;二都之文政字國平,黃荊林之文洵字國英,文溉字國正,文湯字商英,文忠字庠英等;二都之仲弘號斂修,仲大號潛修,黃荊林之于美字仲才,于豪字仲杰,于焰字仲靈,于榮字仲玉,于光字仲炳號暗修,于輝字仲明等;二都和黃荊林世系接下來都是字仲某生字起某,字起某生字孔某,字孔某生字文某等;二都取名格式與黃荊林高度吻合,與上石山明顯不同。
        ; @8 l7 u7 _5 X- L/ q% W
        二都世系取名規律
        從資料對比來看,上譜把二都于氏貶低了四代,也就是說按照黃荊林的世系與上石山世系對比,仕海是汝和的父輩,而在上譜中成了汝和的曾孫,和篡改九都沙塘尾于氏世系的手法何其相似。
        , j$ r2 }3 }7 ^; e( r. N依據瓊生于端平丙申年(1236),子昭長子經生于宣德壬子年(1432),推測森即仕渶,生辰在1254至1298之間,上譜中森的生辰延祐丙辰年(1316)本是天祥的生辰,天祥的生辰至正甲午年(1354)是本文政的生辰,文政的生辰洪武戊午年(1378)本是仲弘的生辰,仲弘的生辰建文己卯年(1399)本是子晨的生辰,仲大的生辰建文壬午年(1402)本是子昭生辰。
        4 V& s+ O6 ~- \, Z2 K$ k* i這是我們按照黃譜、上譜的對比得出的結論,至于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只有留給二都于氏自己去鑒別了。9 |- c( N2 w0 i, c! r4 x. m
        以上是我們通過十多年的努力,由君才搜集和查閱各種資料與集鶴共同整理,認真校對,參考資料包括豐城縣志、都昌縣志、南康府志、饒州府志、江西通志、福建通志等地方志,明實錄、明史、元史、明進士登科錄、國朝獻徵錄等史料,文憲集、道園學古錄、鄱陽五家集等文集,豐城于氏宗譜、上石山于氏宗譜、黃荊林于氏宗譜、鳴山于氏宗譜等家譜。由于考證的資料繁多,在這里不能一一列舉,只能擇其要者列之,目的是正本清源,睦族敦親,同時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于氏宗親廣大有志之士一同投入到宗譜研究和考證上來,以上考證難免有錯誤之處,歡迎各位宗親批評指正。4 X; P+ X) `  K7 v0 V& b9 L$ s6 e
        (圖文:鑒玉村于集鶴、訓巒村于君才,2023年7月)
        , r9 L/ U9 ~" E3 F7 q0 |  w# l5 I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對
        反對0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尋根問祖熱線

        13105230123

        服務時間:工作日9:30-21:00
        廣州市黃埔區科珠路232號1棟401-2
        郵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機觸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點互聯

        技術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粵ICP備20068981號 )

        久久99热这里有精品
        <rp id="dyvd6"><object id="dyvd6"><input id="dyvd6"></input></object></rp><tbody id="dyvd6"><pre id="dyvd6"></pre></tbody>
          <s id="dyvd6"></s>
          1. <th id="dyvd6"></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