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樓

樓主 |
發表于 2023-4-26 12:09:56
|
只看該作者
萬歷十八年庚寅(1590)四十六歲
正月,疏請出閣,不報。
二月至三月,疏請朝,疏請講,皆不報。
六月,上宗藩條議。
七月,三次上疏辭職,皆溫旨挽留。
八月,西邊有警,會推諸將,舉侯之胄、董一元、麻承勛。
九月,疏請郊廟,帝以有病推托。
十月,疏請立儲,不報。二十二日,再請立儲,不報,遂自劾,乞免職。二十三日,帝下旨責之,奪奉三月。
萬歷十九年辛卯(1591)四十七歲
正月,沈王違例請封郡王,以黃金二千兩,白金六千兩來賄,慎行堅拒之,曰:“如可行而賄之則誣王,不可而貨之則誣法,吾不敢誣!”
是月,姐夫侯之胄升貴陽大將軍。
二月十六日,上疏請致仕,有旨挽留。
三月十九日,再疏請致仕,有旨挽留。二十六日,復請致仕,仍有旨挽留。
閏三月,兩次請疏致仕,或下旨挽留,或不報。
七月,有蜚語流傳今年山東鄉試典試官名,已而果然。御史何出光遂上疏誣慎行預先漏泄。帝命內閣核查,不久事解。二十四日,復上疏請致仕,有旨挽留。
八月十六日,又上疏請致仕,有旨:“卿清慎著聞,朕所鑒悉,人言何足介意!宜安心供職,不準辭!倍蝗,又上疏請致仕,仍有旨挽留。
九月,兩次上疏請致仕,得允,賜寶鈔、白金、文綺,準馳驛歸。
十月初二出發,以十六日至東阿。自此,于慎行開始了十七年的家居生涯。
十一月,出賜金,俸祿鈔大分宗族。
萬歷二十年壬辰(1592)四十八歲
二月,朝廷兩次推舉慎行入值文淵閣,不報。
三月,赴泰山獻、醮、,并游靈巖。于靈巖聞寧夏之變。是為慎行第四次登岱。
五月,友人張三奇(諸生)卒,為之具棺。
六月,兗州府知府易登瀛來訪,請纂《兗州府志》,諾之。
八月初五,岳父秦柏去世。為治其喪。
是月,于東郭別墅筑假山一座。
是月,友人于達真卒。
九月,始與諸生編《兗州府志》于書院。
十月,赴濟南吊于達真。
十一月,作道南新宅。
是月,安葬仲兄慎思。
十二月,安葬五弟慎由。
萬歷二十一年癸巳(1593)四十九歲
正月二十七日,侍御傅光宅來,宴之于城西虎窟山。
按:傅光宅(1547——1604), 四歲誦詩,十六歲就學有小成,明朝萬歷三年(1575年),參加省試,一舉中的。明朝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考中進士,并從此步入仕途。傅光宅中進士后,先是被授予靈寶縣知縣的官職?墒撬未等到上任,就聽到其父的訃告。后來,傅光宅到吳縣出任縣令。吳縣是一個頗為富庶的地方,號稱江南首邑,財賦甲天下。但是,正是由于吳縣的富庶,也使得當地的官員多成貪蠢之徒,蠢弊為多。傅光宅到任后,改革弊政,對于貪官污吏嚴懲不貸,對于百姓秋毫無犯,做官以仁厚為先。
二月,友人朱維京因諫“三王并封”事,被貶為民。
三月,朱維京舟至七級來訪,館于東園,并陪之游黃石山(穀城山)、東流泉、云翠山。
是月,赴濟寧吊大廷尉、親家王湘。
五月初九,為子于緯行冠禮。
六月初六,子緯娶婦。
萬歷二十二年甲午(1594)五十歲
四月,與鄉三老游覽東流泉,云翠山、南天觀。
五月,友人朱維京送其子赴京兆試,來東阿,館之三月。
七月二十六至八月初六,與朱維京東游泰山。是為慎行第五次登岱。
八月二十五日,朱維京告別,送至陽穀。
十月,將歷次登岱所作詩文編為《岱畎行吟》二卷。
萬歷二十三年乙未(1595)五十一歲
四月,與子于緯赴濟寧參加大廷尉王湘(于緯岳父)葬禮。
六月,命劉筌,張三才校對《兗州府志》。
七月,《兗州府志》編竣。知府盧學禮來致謝禮,卻之。
九月,朝廷推舉慎行為南京禮部尚書。
十月,托巨野鄺堯齡、濟寧陳憲猷、曲阜孔貞棟重!秲贾莞尽。
十一月初八,鄰居秦燮伐木,損壞了于氏東園,藥欄盡毀,知縣欲罪之,慎行曰:“吾正欲改葺之耳!泵魅,盡還其木。
十二月,新宅建成。
萬歷二十四年丙申(1596)五十二歲
正月上旬,禮部右侍郎馮琦撰成《兗州府志序》。魯藩朱玄同、朱貞白遣人送來詩什請正。
二月初二遷入新宅。
三月,《兗州府志》正文刻成,知府遣人送來樣本。
五月,山東巡撫張允濟,山東監察御史姚思仁分別遣人送來《兗州府志序》。于氏《自序》亦于是月撰成。
六月初一,為云翠山山頂巨石大書“天柱峰”、“削成亖方,壁立萬仞”等字。東園建雙檜堂成。作黃溝別業。
七月,于東園構亭一座。
八月,工部都水清吏司駐張秋鎮主事黃承玄纂就《平安鎮志》。下旬,慎行為作序。
按:黃承玄,字履常,號與參。浙江秀水縣(今嘉興市)人。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授工部主事,以萬歷二十一年(1593)出理張秋河道。歷官副都御史,巡撫福建。著有《盟鷗堂集》。所創修《安平鎮志》,為張秋鎮第一部志書,今佚。
閏八月,張秋水部官黃承玄任滿來辭別,贈慎行馴鶴二只、馴鹿二只。
十月初六,丙孫生。
萬歷二十五年丁酉(1597)五十三歲
三月,門人邢侗來謁,陪之游覽虎窟山、東流泉、云翠山。
按:邢侗(1551——1612),明嘉靖三十年生于臨邑縣萬柳村(今臨邑鎮邢柳行村)一個書香門第。邢侗資秉聰慧,七歲能作擘窠大書,劍拔弩張, 氣勢生動;十三歲作雅宜(王寵)楷書;家多藏書,十四歲能讀所藏。鄒督學安福至濟南,見邢侗楷書道:"此兒書法有前輩風,是天下才也!"召至濟南濼源書院讀書,傳為齊中美談。十八歲考取拔貢,隆慶四年(1570)應詔進京,盡友天下士,學日益博,考中京闈舉人。明神宗萬歷二年(1574)進士,1575年,任南宮知縣,萬歷十一年(1583)按三吳(今蘇州、常州、湖州一帶),1584年升湖廣參議,1586年,升任陜西太仆寺少卿。同年5月辭官歸鄉,筑來禽館等二十六景名"爍園",身于其中,攻讀習書26年。邢侗家資巨萬,在古犁匠修建"來禽館",減產奉客,以致家道中落。擅詩文,書畫尤為精妙,時有"北邢南董"之稱,又有邢、張(瑞圖)、米(萬鐘)、董(其昌)之譽。明·史孝先在《來禽館集小引》中說,"侗法書工諸體,章、懷、柳、索、虞、米、褚、趙,規模肖像,咄咄逼人。"
六月,汶上縣已故同年、右史梁甫之子遭家難,慎行為白之知縣周某。
十月,建南溪書屋成。
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五十四歲
二月,門人阮自華得第,遣人來報喜。
按:阮自華,字堅之,號澹宇,其父是赫赫有名的抗倭名將阮鶚。阮鶚為嘉靖甲辰進士,官都御史、浙閩巡撫,生有二子,長子阮自侖,次子阮自華。阮自侖為阮大鋮祖父,阮自華即阮大鋮叔祖。有些資料說阮自華籍貫為懷寧,其實不然!稇褜幙h志·文苑傳》載:"阮自華字堅之,浙江巡撫鶚子,始遷懷寧。"從《懷寧縣志》和《阮氏宗譜》兩部史籍可以得知,阮氏一門,自唐以來一直世居桐城(今隸屬樅陽縣)山,從阮自華這一輩起,因其堂兄自嵩(官滄州知州)、自岱(官欽州刺史),侄以鼎(官河南參政)與自己均在外為官,便在當時的安慶府衙所在地置辦了房產田業,于是遷居懷寧(即今安慶市),自華筑府邸于安慶西門外霧靈山?咨腥蔚摹短一ㄉ取泛鸵恍┦妨侠锓Q阮大鋮為阮懷寧,阮大鋮自己后來也自號"百子山樵",個中緣由都是遷居安慶所致。萬歷二十六年(1598)中進士后,初任福建福州推官(掌刑獄的官),再任江西饒州,后轉戶部郎,榷稅山東德州。因"著廉干聲",約在萬歷四十年前后,升任甘肅慶陽知府。崇禎初年調任福建邵武太守,興利除弊,不遺余力。崇禎三年病老辭官歸里,幾年后便壽終正寢。
三月,門人施天性(舉人)來為子于緯講授經書,館之于家塾。
按:施天性,青陽人。萬歷十三年(1585)舉人,二十六年任浙江德清縣教諭。于慎行門 人。(據康熙十二年刻本《德清縣志》卷五、光緒十七年刊《慶陽縣志》卷三。)
四月,岳母張氏卒,為其經理喪事。
五月,朝廷推舉慎行為值閣大學士。
七月,于南溪(狼溪河流經東阿縣城南的一段)作艇子。
七月至八月,廷推慎行為禮部尚書。
九月,重刻其父于玭《冊川先生集》六卷。
十月,廷推內閣大學士七人,慎行名列第二。
十一月,葬岳母張氏。
十二月,以馮琦為介,為福山縣郭公子雪冤于登州太守。
萬歷二十七年己亥(1599)五十五歲
三月,與侯公游覽柯亭(在平陰縣東阿鎮東南十余里白雁泉一帶)。
是月,平陰侍御孫珫與魯藩朱中貞至,同游洪范池。
四月,刻印仲兄慎思《龐眉生集》十六卷成。
五月,東阿縣前知縣李世清(已故)之子來告匱,厚濟之(以后又來復助之)。
六月,刻三兄慎言《沖白齋存稿》三卷成。
是月,東昌府推官謝肇淛以其族祖謝杰書來謁。
按:謝肇淛(1567年9月2日—1624年12月3日 [1] ),字在杭,福建福州長樂人,出生地為錢塘(浙江杭州),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明代博物學家、詩人。其詩清朗圓潤,為當時閩派作家代表。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入仕后,歷游川、陜、兩湖、兩廣、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詠,雄邁蒼涼,寫實抒情,博學能詩文。曾與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著作有《五雜俎》,《太姥山志》。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財,受到神宗嘉獎。天啟元年(1621年)任廣西按察使,官至廣西右布政使。
七月,與塾師施天性及友人游覽東流泉、扈泉。
是月,治河司空劉東星約會于汶上縣之南旺閘,赴之。
是月,吏部侍郎馮琦以趙秉忠太史書來,約岱之會。
按: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1573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趙秉忠十五歲補府學生。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被黃尊素彈劾去職 。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追復原官,贈太子太保,賜祭葬。
八月,子于緯舉一女。于洪范池作精舍三慧庵。
九月,與馮琦、公鼐登泰山、游靈巖。是為慎行第六次登岱。
按:公鼐(1558~1626)字孝與,號周庭,謚“文介”。蒙陰(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明朝萬歷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公鼐出生于明代后期的江北一個聲勢顯赫的“館閣世家”里,從公鼐高祖公勉仁開始,代代蟬聯進士,到公鼐一代,“五世進士、父子翰林”,成為明朝末期著名的進士家族。他們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樹,一時彪炳海內。公鼐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詹事、兩朝實錄副總裁、贈禮部尚書,被視為“兩代帝師”。天啟初年,公鼐任禮部右侍郎,因生性剛直、嫉惡如仇受而到魏忠賢黨羽的極力排擠。公鼐托病辭官,歸鄉賦閑,后逝于家鄉,時年六十九歲。
十月,塾師施天性歸鄉,送之。
約于是年,其《讀史漫錄》《穀山筆麈》《史摘》皆大體成。
萬歷二十八年庚子(1600)五十六歲
九月,東園菊花盛開,招親友飲賞。
是月,為兗州府陳知府改訂《陋巷志》成。
十月至十一月,病。
十二月,廉訪李維禎過訪。
按:李維楨(1547-1626),字本寧,湖北京山人 。晚明大臣、著名文學家,文壇領軍人物。隆慶二年(1568年),舉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萬歷朝,參修《穆宗實錄》,進修撰。出為陜西右參議,遷提學副使,又任浙江、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省最高行政官員),河西兵備督理。他在京外做官,宦海浮沉近三十年。天啟初年(公元1621)以布政使之職(從二品)居家賦閑。天啟初年,為南京太仆卿,旋改太常卿。四年,太常卿董其昌復薦,召為禮部右侍郎,后進南京禮部尚書。天啟六年,卒于家,年八十。崇禎繼位,贈太子太保。李維楨秉性樂觀豁達,交際廣泛。文章恢宏恣肆,極有才氣,每天都有人前往請教。他的詩歌各體兼備,尤擅七言古詩、律詩、絕句。撰寫的碑文、題辭幾乎遍及海內。李維楨與其父皆為進士,其父李淑字師孟,號五華山人,頗有文才,曾任浙江僉事、河南左參議、廣西右布政、福建布政使。著有《 大泌山房集》等。
萬歷二十九年辛丑(1601)五十七歲
三月,病愈,遣子于偉往醮于岱。
是月,于洪范池建清華閣成,游之,樂焉。
四月初八,浴佛節,作小耆英會于東園。
五月五日,作南溪之會。
七月七日,作南溪之會。
是月,南京禮部侍郎葉向高入京朝賀過東阿來訪,郭應寵隨至。
按:葉向高(1559年9月1日-1627年10月7日),字進卿,號臺山,晚號福廬山人,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明朝大臣、政治家,萬歷、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輔臣。萬歷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授職庶吉士,隨后提升為翰林院編修,歷任南京國子司業、太子左中允。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升為太子左庶子。上疏請求取消礦稅、撤礦稅監,被沈一貫排擠出京,轉h任南京禮部右侍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升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后,一人主持閣務達七年之久,人稱“獨相”。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連上六十二道奏疏請求致仕,獲準回鄉。天啟元年(1621年),二度入閣為首輔。由于閹黨勢力過于強大,葉向高不甘受誤國之罵名,又連上六十七道奏疏請辭。天啟四年(1624年),葉向高以太子太傅致仕。天啟七年(1627年),葉向高病逝,終年六十九歲。崇禎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忠。葉向高善于決斷大事,任首輔期間,為明神宗出謀劃策,調劑大臣之間的關系,更對維護太子正統、遏制魏忠賢的勢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應寵,生卒不詳,字汝承, 福建福清縣化南里人(今福清市人),郭萬程孫,郭造卿子。萬歷三十一年順天鄉試中舉人。曾任順天年間一個縣的知縣。后來成了明代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文學家、詩人于慎行的門人。曾整理出版了于慎行的《讀史漫錄》、《谷山筆麈》、《谷城山館文集》等書,并為《讀史漫錄》作序。于慎行去世后,郭應寵為《讀史漫錄》“厘次訂訛,分匯為十四卷”。首輔葉向高曾為《讀史漫錄》題辭,曾為《谷城山館文集》作序。郭應寵著有《吾兼齋集》8卷等。郭應寵有一孫,叫郭祚新。
八月,南京吏部侍郎李廷機經東阿來訪。
按:李廷機(1542年-1616年),字爾張,號九我,晉江浮橋(今福建泉州市鯉城區)人。明朝末年大臣。少貧勵學,萬歷十一年中進士,授編修,累遷國子祭酒,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实垩胖赝C,累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四十年致仕,加封太子太保。萬歷四十四年,卒,贈少保,謚號文節。著有《李文節集》。
九月,首輔趙志皋卒,廷推慎行及沈鯉、朱賡等人為值閣大學士。
十月,婁東王衡以出使過謁。
按:王衡(1562年10月6日―1609年3月4日),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卒于萬歷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字辰玉,號緱山、別署蘅蕪室主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萬歷時期首輔王錫爵之子,明末清初畫家王時敏之父。萬歷十六年(1588年)順天鄉試,王衡因是大學士王錫爵之子,且當時首輔申時行的女婿也同時中舉。有言官彈劾主試官,認為有作弊嫌疑。雖然王衡在隨后的復試中取得第一獲準參與會試,但言官們仍不依不饒,為避免父親王錫爵陷入更大的黨爭之中。王衡在他父親執政期間沒再參加考試。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王錫爵致仕后,王衡再次走進科場,以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授任翰林院編修。后辭官歸隱,中年早卒。王衡著有《緱山集》等,同時他又是明代南劇的名家,編寫有《郁輪袍》、《真傀儡》、《沒奈何》等雜劇名篇。
十二月,立儲詔至。十年前,于慎行在禮部尚書任上,為建儲事屢次上書,病乞休。至今國本始立,對此感慨不禁。
萬歷三十年壬寅(1602)五十八歲
二月,南京刑部尚書趙參魯以入賀過訪。
按:趙參魯,字宗傳,號心堂,浙江寧波鄞縣人,是中國明朝官員,隆慶五年(1571)進士,于萬歷年間上任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選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亢直敢言,為中官馮保所誣,貶高安典史。厚擢右副都御使。遷禮部侍郎,終南京刑部尚書。卒謚端簡。
三月初三,沈鯉以赴內閣大學士任過東阿,冠之于東園。初五,陪之于洪范池。初七,送之北上,餞于黃石。
按:沈鯉(1531年—1615年),歸德府虞城縣 (今河南虞城)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檢討。明神宗時,進左贊善。累遷吏部左侍郎,好薦賢士。擢禮部尚書,修《景帝實錄》。拜東閣大學士,加少保,進文淵閣。萬歷十二年(1584年)拜禮部尚書。又加少保,改文淵閣。萬歷四十三年六月辛卯日(1615年7月11日),沈鯉在家鄉商丘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贈封為太師,謚號文端。明神宗非常悲傷,親書諭祭文四篇,贊其為“乾坤正氣,伊洛真儒”。
是月,二十八日,朱賡以赴內閣大學士任過東阿來訪,次日送之北上。
按:朱賡(1535年8月12日-1609年1月4日),字少欽,號金庭,浙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朝內閣首輔。朱賡出生官宦之家,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其父公節曾任泰州知州。朱賡十七歲“取冠諸生”,嘉靖四十年(1561)舉于鄉,穆宗隆慶二年(1568)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歷六年(1578)以侍讀為日講官,歷禮部左、右侍郎,累官禮部尚書。萬歷二十九年,朱賡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身份參與機務,上疏極陳礦稅之害,又與沈一貫、沈鯉共獻“守成、遣使、權宜”三論。三十四年,輔臣沈鯉、沈一貫去位,朱賡獨當國,其時已七十有二,朝政日馳,中外解體,賡疏揭月數上,但十不能一下。后御史宋燾、給事中汪若霖相繼彈劾朱賡,但不成,先后見黜。朱賡于三十六年病,乞休,十一月卒于官,年七十四歲,卒后贈太保,謚文懿。亦工詩文,著有《文懿公集》十二卷,《四庫全書總目》傳于世。
四月初八,于城西虎窟山南洞作佛誕會。
是月,塾師郭應寵于子于緯善泰山。郭子元瑞至,優秀諸生也,留讀年余乃歸。
五月五日,詩人吳稼登至,館之東園、南溪月余,并為吳寓書兵部尚書蕭大亨,游之。
按:吳稼登字翁晉,浙江孝豐人,慎行與蕭大亨鄉試主考官吳維岳季子。少以詩見賞于王世貞,與吳夢陽、臧懋循、茅維并稱“四子”。歷官南京光祿寺典薄、云南某部通判。著有《玄蓋副草》二十卷。
六月,使紹興畫家金生作《年譜畫冊》。
是月,門生阮自華出任福州府推官,過謁。
十月,制墨家程大約撰《墨苑》成,來求慎行為題詩文。次年,為撰《桐鄉侯傳》一篇、七律二首。
按:程大約(萬歷年間在世),字幼博,又名君房、士芳,巖寺人。制墨家,被譽為李廷跬后第一人。君房制墨,不受陳法約束,博取眾家之長,講究配方、用料、墨模,首創超漆煙墨制法。
是月,繪成母親劉淑人像。
十一月,外叔祖劉隅之孫劉笏將鬻東流書院,止之。
按:東流書院,今平陰縣洪范池鎮東流泉畔,原為洪福寺,嘉靖間有詔毀淫祠,中丞劉隅改建為書院并主之,培養人才甚眾。
是月,二十四日,廷推慎行為南京禮部尚書,留中不報。
萬歷三十一年癸卯(1603)五十九歲
正月,商丘沈鯉遣人來問候。
二月,齊河縣同年、已故知州張光宇侄子張述謹為宵人中傷,慎行為白之于王中丞、陳司理。
五月,門人鮑應鰲字以出使過謁。
按:鮑應鰲,字山甫,安徽歙縣人。1595年進士,為人醇古深厚,以清操聞。端亮有學識,議事持正不阿。政治上三起兩落,被視作東林黨人而屢遭陷害。著有《大禮始末》、《詞曹題書稿》五卷、《皇明臣謚匯考》二卷、《瑞芝山房集》十四卷,F前兩部已不可考,后兩部分別收入四庫全書和四庫禁毀書叢刊系列中。本文主要從其家室生平、交游和散文著作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緒論部分簡要介紹了本論文的選題緣起與意義、研究現狀和研究方法與思路等。第一章主要考論鮑應鰲的家世與生平,既梳理鮑氏一族的來源,也盡量考察了其親友的大致情況。重點論述其在政治上的浮沉起落和逍遙山水間文學交往,并簡略介紹存世的兩部作品。第二章梳理鮑應鰲的交游情況,大致羅列了幾位可考證的友人,主要介紹其中三位友人與他文學上的往來。第三章則是本文的重點所在,主要論述《瑞芝山房集》中的散文情況,分為序跋研究和傳記研究分別加以闡述,以期對鮑應鰲的散文觀念和創作手法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說明。余論部分主要對其文學思想作概括性的總結,并指出其創作中的不足之處。最后則附錄了鮑應鰲的簡要年譜、交游簡表和傳主簡表。鮑應鰲作為一個中層官僚代表,在政治活動中表現出了一定的身不由己的壓抑性,在黨爭中受到過迫害,也受到過營救。文學上既受到公安派的影響,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其“淺、深、正、奇”的創作要求和“水動珠圓,流轉自在”的文藝思想始終貫穿著他的文學創作,序跋和傳記的寫作都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價值。
是月,馮琦卒于京,慎行遣人迎吊馮公于省境,并遣人慰其家。
六月,大雨,汶濟合流,泰山罹災,慎行憂之。
是月,門人郭應寵赴京兆試,送之。
七月,門人李三才以使來問起居。
按:李三才(1552年-1623年),字道甫,號修吾,祖籍陜西臨潼縣任村里(今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坡李村),僑居順天府通州張家灣(今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 。明朝大臣。萬歷二年(1574年),考中進士,授職戶部主事。萬歷十一年(1583年),升任戶部郎中。后來魏允貞因為議論朝廷、違背輔臣意思而遭到皇帝責備時,李三才抗旨為他申辯,結果被貶為東昌推官。歷任南京禮部郎中、山東僉事、河南參議、南京通政參議、大理少卿等職。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以右僉都御史總管漕運,巡撫鳳陽各府,期間數次上疏陳明礦稅之害,并裁抑礦稅使。以治理淮河有功,加官至戶部尚書。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有朝臣想要引李三才入內閣,由此誹謗他的言論四起。東林黨人極力為其辯護,從而形成黨爭。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引退回家。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遭御史彈劾,被貶為平民。天啟元年(1621年),朝廷因缺少人經略遼東,想要起用他,但因朝臣爭論不休而擱置。天啟三年(1623年),被起用為南京戶部尚書,未及上任即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是月,作盂蘭盆會于洪范池。
八月,門人郭應寵中舉,為詩賀之。
九月,為東平縣梁起家贖回其女,先是,起家為陳姓誣,處極刑,貧不能存活,鬻女以供衣食,慎行為贖回,不久,又為百日冤。
十一月,請修上人于洪范池講《楞嚴經》百日,聽眾甚伙。
是月,陶望齡過東阿來謁。
按:陶望齡(1562~1609),字周望,號石簣,明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他以會試第一、廷試第三的成績,做了翰林院編修,參與編纂國史;曾升待講,主管考試,后被詔為國子監祭酒。陶望齡為官剛直廉潔,不受滋垢。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學為最大樂事。他把做學問也當作息歇,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學人有時也稱他為歇庵先生。陶望齡生平篤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學說,認為這是最切實際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詩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莊》12卷、《天水閣集》13卷。
是月,會稽金生繪畢《年譜畫冊》(共36圖),自京攜來,慎行作《年譜畫冊題辭》,并題“黃粱夢境”四大字于卷首。
十二月,門生阮自華族孫、舉人阮大鉞,以赴京參加明年春天的會試,過東阿來謁。
按:阮大鋮(1587~1646),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省樅陽縣)人。是明末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東閣大學士、戲曲名作家。阮大鋮以進士居官后,先依東林黨,后依魏忠賢,崇禎朝以附逆罪去職。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東閣大學士,對東林、復社人員大加報復,南京城陷后降于清,后病死于隨清軍攻打仙霞關的石道上。所作傳奇今存《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和《牟尼合》,合稱"石巢四種"。
是月,京師大索“妖書”,案結,禮部尚書李戴、禮部尚書郭正域被罷官。
按:李戴,字仁夫,號對泉。延津東街人。隆慶二年進士。歷任官職為興化知縣、給事中、陜西參政、山東巡撫、刑部侍郎、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
郭正域,江夏人,郭應聘之子,明朝政治家。神宗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編修,歷禮部侍郎。博通經籍,勇于任事,有經濟大略,人望歸之,郭正域與沈鯉、呂坤同被譽為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牽連到楚太子獄之事。萬歷三十一年有人揭發楚太子并非真太子。而沈一貫因為受楚太子重賄并且想打擊力主查勘此事的東林黨人署禮部尚書郭正域,所以對其進行污蔑,明神宗罷此事不問,郭正域因遭沉一貫等彈劾,罷職回籍聽勘,未及出都,因妖書案發而系獄,次年五月始釋歸。因數忤首輔沈一貫,被罷官還籍。途中,所乘之舟亦被搜查。
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六十歲
正月桐鄉知縣楊日森、海鹽知縣杜士全請刻印詩集。錄畢,囑邢侗校訂。
二月,杜士全覲還過東阿,攜詩集去,刻之。
三月,沈域以大學士沈鯉書來問候。
按:沈域,商丘人,沈鯉弟之子,舉人。天啟五年(1625)曾校印于慎行《穀山筆麈》。
是月,淮撫李三才遣人來問起居。
五月,門人、禮部郎中鮑應鰲出使歸,過東阿來謁。
是月,帝遣使存問家居之前吏部尚書楊巍,慎行使人望賀之。
按:楊巍(1516-1608),山東無棣縣人,是明代中期的一位重臣,官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吨芏Y》"六官"中有"天官"一職,其職務類后世的禮部、吏部,所以后世的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也稱之為"天官",楊巍在明代擔任過吏部尚書,故鄉人習稱為"楊天官"。90歲時,萬歷皇帝特派員慰問。萬歷三十六年 (1608年)病逝于故里,享年92歲,追贈少保!睹魇贰肪矶逵袀,稱"巍素厲清操,性長厚,有時望""揚歷中外,甚有聲"。楊巍工詩,著有《夢山存家詩稿》8卷,被錄入《四庫全書》。
六月,挺推于慎行、李廷機、黃鳳翔等人為禮部尚書人選。
七月,做盂蘭盆會于南溪。
八月,為王家屏作傳。
按: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號對南,山西山陰人,明代中后期內閣首輔,曾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予機務,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致仕歸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區民間以"王閣老"相稱。
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不久,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輔助朝政。王家屏執閣六年,時間雖短,但給當時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貪權武斷,"推誠秉公,百司事一無所擾"(《明史》);他恪盡職守,"每議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隨";他注意處理同內閣諸臣關系,與同僚們和睦相處。萬歷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內閣首輔。他老成謀國、施政嚴謹、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時,也不遇主,昏暗腐敗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堯舜之臣"美夢。王家屏著有《王文端公詩集》、《復宿山房文集》傳世。
九月二十九日,六十初度,遠近必賀。作壽文者,有前禮尚陸樹聲、禮侍唐獻、閣學王錫爵、中丞王汝訓、侍御邢侗、吏部鄒元標等等。
按:陸樹聲(1509年-1605年),字與吉,號平泉,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晚明官員。家世業農,從小種田,暇時苦讀,嘉靖二十年(1541年)會試第一,得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因父親病重回鄉,服喪三年。其后數次辭官,又被起用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國子監主管)。陸樹聲管理嚴格,親擬學規條教十二章,訓勵諸生,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為吏部右侍郎,樹聲以有病推辭。穆宗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奇特的是,他淡泊名利,屢次辭官,卻使他的名聲愈來愈響亮,人們更想請他入朝任職。神宗嗣位后,派使者到家拜陸樹聲為禮部尚書,以示禮遇,陸樹聲力辭不得,始赴任。
王錫爵,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萬歷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馭,號荊石,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屬江蘇太倉)人。王錫爵出身名門望族太原王氏。先祖在元末"紅巾起義"中,為躲避戰火,棄官逃到江南。后代其中一支,弘治年間進入太倉。祖父王涌善于經營成為,當時太倉巨富。其父王夢祥早年中秀才,入過南監為監生。后因官司糾紛,被迫棄儒經商操持家業,但立志把兩個兒子培養成材。王錫爵不負父祖之望,嘉靖四十一年會試名列第一(會元),廷試名列第二(榜眼)。后來其子王衡在順天鄉試名列第一,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高中進士及第第二名,被時人譽為"父子榜眼"。王錫爵的后代不乏科場得意者,其家族延續到清代成為名符其實的簪纓世家。王錫爵在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累遷詹事府右諭德、國子祭酒、詹事、禮部右侍郎、文淵閣大學士。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萬歷二十二年,辭官致仕,仍一再被皇帝相召。萬歷三十八年,王錫爵終老于太倉老家,贈太保,謚號文肅,著有《王文肅公全集》55卷。王錫爵在任期間,發生了日寇侵略朝鮮,朝廷紛爭,是戰還是不戰?王錫爵看穿了日本以朝鮮為跳板,真實目的在于侵略大明王朝的實質,力主對日本一戰。最后在他的運籌之下,大明戰而勝之,徹底的斬斷了日寇侵略中國的妄想。
王汝訓(1551——1610),自幼篤學,師從穆孔暉,得理學之微旨。隆興五年(1571)登進士,授元城(今大名縣)令。萬歷初年,入京為刑部主事,兵部主事。他把家產分給族人和親戚,只留幾畝薄田,家中清貧。一次,盜入其室,他給以鑰匙,令其自取,盜賊翻箱倒柜,找不到什么貴重之物,大為驚嘆,叩頭而去。他累官至光祿少卿,吏科給事中。他發現吏部的官員陳與郊,借薦官之機,收受賄賂,于是上疏歷數其罪,并揭發吏部不論是非,不分邪正之風。吏部尚書楊巍,因陳與郊是內閣大學士的學生,而對其包庇,將王汝訓調往南京。不久,楊巍、陳與郊被彈劾,受到處分,王汝訓又調回朝,先后為太常卿、太仆卿、光祿卿。
鄒元標(1551——1624),字爾瞻,號南皋。江西吉水縣縣城小東門鄒家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與趙南星、顧憲成號為"三君"。鄒元標幼有神童之稱,九歲通《五經》,萬歷三年(1575年)在都勻衛所(后改名南臬書院)講學。萬歷五年(1577年)中進士,入刑部觀察政務,與伍惟忠友好,為人敢言,勇于抨擊時弊,因反對張居正"奪情","被當場廷杖八十,發配貴州,潛心鉆研理學。萬歷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給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觸犯了皇帝,再次遭到貶謫,降南京吏部員外郎。以疾歸,居家講學近三十年。天啟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后因魏忠賢亂政求去。崇禎元年(1628年),追贈其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特謚忠介。有子鄒燧。
是日,邢侗來祝壽。
十月,董其昌遣人來祝壽。
按: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書畫家。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卒,賜謚"文敏"。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董其昌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是月,《穀城山館詩集》二十卷刻成,平湖陸光祖之子、參軍陸基志送至。
十一月,申時行遣人以詩來祝壽。
按: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屬蘇州)人 。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今存《大明會典》有內容簡繁不同的兩種版本,一般稱引的《明會典》多指萬歷本而言!墩賹︿洝、《綸扉奏草》!渡晡亩ün閑堂遺墨》,為其所著。
是月,南京吏部侍郎葉向高以上績過訪,為壽畢,贈詩。
十二月,淮撫李三才遣人來壽。
是月,泰安州知州、門人江湛然來謁。
是月,為門生郭應寵之父、貢士郭造卿校理《海岳山房集》,并序之。
按:郭造卿(1532——1593),字建初,號海岳,福建福清縣化南里人(今福清市人),以選貢入成均,其詩文蒼麗該洽。郭遇卿之弟,郭造卿少年的時候就很有名氣,曾游學吳越。胡宗憲、李襄敏、葉夢熊都很器重他。戚繼光駐融時,每有大事都找造卿切磋。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戚繼光被北調上鎮守薊門,邀造卿同行。造卿因好友徐中行病重,不忍遠行,直至徐公逝世后,料理好喪事才應邀北上。戚大將軍禮為上客,從之塞上十余年,九邊三輔,厄塞夷險,歷歷如指諸掌也。造卿豪爽,交游盡勢貴,而不輕受人憐,許人一諾,即生死以之,故名聞當世。
萬歷三十三年乙巳(1605)六十一歲
正月,勘察黃山,擬筑黃石公祠。
按:黃山,即黃石山,又名穀城山,在今山東平陰縣西南東阿鎮東北五里!渡胶=洝ぶ猩浇洝罚骸翱c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穀城之山!薄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狐S石公與張子房相期,“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端洝ⅰ罚骸啊段和恋赜洝吩唬嚎h有穀城山, 山出文石,陽穀之地,《春秋》齊侯、宋公會于陽穀者也?h有黃山臺,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
二月,作黃石公祠。
是月,戶部王堯封送來所刻明諸家詩集,山東巡撫黃克瓚亦贈送所刻諸家詩。
按:黃克纘(1550-1634年),字紹夫,號鐘梅,明朝大臣。民間稱其為"黃五部"。福建晉江梅林(今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人。自小聰明機智,膽識過人。萬歷八年進士,曾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兩度出任兵部尚書,晚年吏部尚書不就。多次上疏力陳弊政。初任壽州知州,后入為刑部員外郎。累官山東左布政使,就遷右副都御史,巡撫其地。天啟年間與東林黨人不和,被魏忠賢看成同黨,但后來與魏也不和,辭職回家。崇禎七年于家中去世,謚襄惠。著有《古今疏治黃河全書》《數馬集》、《疏治黃河全書》等。
是月,歙縣程大約來送所刻《墨苑》及墨,至汶上,被稅吏沒收,慎行作詩贈之,末聯云:“為語中人修錯誤,隃糜元不化黃金!”
三月,東園木芍藥盛開,會親友飲賞數日。
是月,北京歸義寺主持僧海南行,為作《緣起疏》及致焦竑書。
按:焦竑(1540——1620),字弱侯,號漪園、澹園,生于江寧(今南京),祖籍山東日照(今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關于遷到南京的事,焦竑在《與日照宗人書》中說道:"我祖武略公自國初以官游留南京,二百余年矣!德、靖間,饑疫相仍,一門凋謝,只余吾父騎都尉一人耳。"他父親焦文杰,號后渠,活到82歲。兄伯賢,曾做過廣東靈已知縣。明神宗萬歷十七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業。明代著名學者,著作甚豐,著有《澹園集》(正、續編)《焦氏筆乘》《焦氏類林》《國朝獻徵錄》《國史經籍志》《老子翼》《莊子翼》等。
五月,子緯婦王氏卒。
十二月,有詔起禮部尚書,掌詹事府,日講《春秋》。上疏辭,不報。
是月,葬緯婦于城南寺山,又為其納東平梁登云之女為繼室。
是月,值閣大學士沈一貫、沈鯉、朱賡皆以書來促之入都就職。
按:沈一貫(1531~1615年),字肩吾,號龍江,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人。明朝大臣、詩人,著名詩人沈明臣從子。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及第,選為庶吉士,參修《世宗實錄》、《穆宗實錄》。萬歷二年(1574年),歷任翰林院編修、經筵日講官、太子左中允、太子侍讀、太子右諭德,遷吏部左侍郎、侍讀學士、太子賓客。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遷南京禮部尚書、正史副總裁,遷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遷為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轉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成為內閣首輔大臣。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朝議"立儲",反對擁立朱常洵,力主冊立朱常洛,集合浙籍京官組成"浙黨",竭力庇護楚王未曾謀反。萬歷三十七年(1605年),乙巳京察時,庇護黨羽而觸動公憤,告病退休。起為少師兼太子太保,再受彈劾,辭歸家中。萬歷四十三年,去世,追贈太傅,謚號文恭。著有《啄鳴集、《易學》、《詩經注》、《敘嘉靖間倭入東南事》等。
萬歷三十四年丙午(1606)六十二歲
二月,為香山寺寺僧作書,向聊城請《大藏經》。
按:香山寺位于東阿縣的香山,原東阿縣北10里,大清河(今黃河)西岸。創建于金大定年間(約1165年).當時縣城置新橋鎮三十余年,長江北廣大土地,已被金占領,金人為了統治北方,借助于佛、道,大興寺廟。香山寺,為東阿邑之勝地。
是月,門人歙縣鮑應鰲(時官禮部)以詩來壽。
三月,新城進士王象晉,攜其兄御史大夫王象乾書來,請作其父戶部侍郎王之垣墓志銘。
是月,蒙陰進士公鼐及門生阮自華來謁于東園。
九月,東游泰山、靈巖,并作書與知州江湛然,囑以岱事。蓋慎行此行,見去年大雨所沖毀之秦松,又見經石峪被嚴重樵砍,湫然不樂,特作書囑其修復與嚴禁。此為慎行第七次游岱。泰山為于氏之“家山”,一生七次來游,足見感情之深厚。
十月,阮大鉞赴北京參加明春的禮部試,過東阿,復來謁。
是月,為孫女納彩于崔氏(婿名:璞玉)。
是月,送門生、塾師郭應寵北上赴春闈,囑曰:“輦下有問老人者,實以病對!
是月,門人施天性之柩過東阿,厚贈之。施,萬歷十三年(1585)解元,為直隸縣教諭,卒于官。
萬歷三十五年丁未(1607)六十三歲
正月,戶部官王堯封以其所編《皇明律范》來贈。
二月,沈懋孝托人捎書來問候。
是月,黃石公祠筑成,置酒祀黃石公石像。
是月,太原監兵李維楨遣人來問候。
三月,家居之內閣大學士沈鯉遣人來約會。
四月,郭應寵還南京,使之攜《穀城山館文集》稿交吏侍葉向高,托葉刻印。
是月,經東平、汶上、濟寧、單縣、虞城,至歸德(商丘)看望沈鯉。歸途過曹縣、濮州、范縣、壽張、張秋、鳳凰嶺。
五月,海豐太宰楊巍遣人來問候。
是月,挺推值閣大學士七人:于慎行、趙世卿、劉元震、葉向高、楊道賓、李廷機、孫丕楊。其中于、李、葉三人被允直閣。有旨:“于慎行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
六月,孝豐吳稼登復來謁。
是月,上疏辭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任。
閏六月,邢侗來東阿拜見。
是月,得旨:“卿德望端重,才學優醇,政本重地,特茲簡任。宜上緊赴召,殫竭忠猷,以贊化理。不準辭,吏部知道!
七月,東阿、東平一帶大雨。
八月,遣人迎葉向高于夏鎮(今微山縣城)。
九月九日,歷城縣(今濟南市)舉人劉敕以詩來謁。
十月初六,葉向高至東阿,來訂人都日期。
十月十三日,蒙陰進士、太史公鼐來謁。
是月十三日,又得旨:“卿啟沃日久,忠勤懋著,簡任政本,允協輿情。宜遵命速來,慎勿再辭。吏部知道!
是月,十六日,辭于家廟,北發,郭應寵隨行,宮室親友咸來餞別。
是月十七日,至銅城。長孫于元煐出生,得報甚喜。
是月二十二日,至恩縣,邢侗至。
是月二十四日,邢侗別去。抵德州。
是月二十七日,至直隸新城縣,門人唐靖(字君平)至。
十一月四日,召應寵、君平至床前,語曰:“吾所以來,為考選,起廢未有屬定平。此非但失仁賢之利,且爭府也,目可暝乎?”兩君大駭。
是月十一日,至都,暫住于歸義寺,囑家人勿解裝滿。
十月十二日,入宮朝見,因一路生病,體力難支,蹶于地。御史鄧澄欲勿糾,慎行曰:“方欲以至誠事主,何先自欺為?”乃具疏稱罪以辭。得旨:“昨卿見朝,朕心喜悅。拜起偶未中節,不必引咎!
十一月二十一日,榷部陳勛送來新梓《穀城山館全集》六十二卷,乃批閱矯正之。
《于譜》:“庚辰,陳榷部(勛)致近梓全集,校之立竟。草遺疏(召子緯及兩君曰:‘君尚憶新城傳之言乎。吾不見陛下,幸告同心者!岷粼唬骸晝,以楮墨來!帐謶痤澯麎,凡蘸寫不肯休。已而,亟識之,蓋遺疏也)!卑矗焊,當為庚戌之誤。緯兒,原作“緯而”,今改。
是日,草遺書,以親大臣、補言官、起廢棄為請。
十一月二十二日(公歷1608年1月9日),葉向高遣人來問疾,仍接待來者如常,并贈葉公全集一部(葉為作序)。是日下午申時,于室中端坐,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薨,享年六十有三。是日,子于緯上遺疏于內閣。
《于譜》:“辛丑,葉公遣問疾勞使者如常報新刻全集一部(序出葉公)。酏畢,遣語君平、汝承。須臾,召子緯侍,至申入戶,端坐,以太子少保東閣大學士薨(送葉公使者還。進酏已,復開卷朗吟數首,精爽奕奕,似無病者。日禺中,大風厲作,掩卷端坐,使人語君平、汝承曰:吾良可風甚,汝勿來。召緯侍,口誦準提咒不輟,時異香盈室,緯前曰:大人何所念。笑曰:吾主人翁教吾誦持。如此,庵摩羅果至是應矣。言訖而逝。兩君奔而至,面容正起如常。請問,不答,惟床頭遺疏在焉。趣子緯錄而上之)。子緯以遺疏聞!卑矗盒脸,當為辛亥之誤。
十一月二十三日,內閣以訃聞,并上其遺疏,眺上恤典。萬歷帝震惜,有旨:“于慎行啟沃功深,寅清望重,簡召輔弼,盡瘁宮朝。準照一品例給予祭葬,差官護送喪柩還鄉,仍與他謚!敝u曰文定,贈太子太保,蔭一子為中書舍人。命宗伯楊道賓來蒞喪,大司馬蕭太亨視含飯。既殯日來視至發。命中官張文元來禭。命刑部郎中金繼震護喪歸,命右通政王永光視窀穸,命太仆寺寺丞劉際炎浴穴。
萬歷三十六年(1608)
正月二十七,靈車始發,傾朝祖奠。兵部尚書蕭大亨遺材官護送至東阿,并贈百金。
二月初二,門人邢侗迎喪于潞水。
是月,山東行中丞黃克瓚遣材官來迎喪。
三月,靈車至東阿。朝中各部院,各省藩臬、郡縣及親友紛來吊唁。
萬歷三十七年(1609)
是年十二月十三日(公歷為1610年1月7日)安葬于洪范之原。賜阡在祖塋東南,石儀森列,白松參天,稱佳城焉。
《于譜》:“賜阡于祖塋之麓,以明年冬十二月庚申葬。參議俞公(維宇)來,諭祭于墓臺司 祀于郡邑之鄉賢祠,里人氏父考特祀于鄉。
作者:蘭州大學 王傳明,圖文整理及補充:于瑞國。如有錯漏敬請諒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