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于氏作為金壇地區的望族,一直想介紹下這個家族的契玄公宗祠,可惜苦于找不到一張相關圖片,今日得到了金壇于永剛宗親提供的一張金壇于氏宗祠老照片,雖然僅僅一張,但也能從中感受到這座祠堂的壯美。
; K6 @; R5 i* H/ S% Z3 P: _按照記載,金壇于氏宗祠位于城南學基路上,是一座古樸典雅的明代庭院建筑。祠堂門是石砌的,圍墻很高。進門之后,古木森森,碧水潺潺,亭臺軒榭,高屋輝煌,給人一種陰森、威嚴的感覺。門前一座高大的花崗巖石牌坊,挺拔的柱子,氣宇不凡。石柱兩邊有臺座和靠背石(夾柱石),堂皇的梁枋兩面鐫刻著“敕賜”、“御史中丞”幾個大字,渾樸而厚重。石柱呈方形,柱上有淺浮雕的云紋。據說這是典型明代建筑,因為到了清代,牌坊的石柱大多改為圓形了。這座牌坊,一是為了旌表英賢,警示后人;二是為了顯示于氏家族的榮耀。+ u2 a- E& u% v: g0 j) O
過了牌坊,有金水橋、放生池、鐘樓、碑亭,再往后就是高大的祠堂庭屋,這里是于家祭祀祖宗的地方。
1 D8 p; f7 h% N于氏家族五世皆居于洮西王母觀,明代于契玄始遷居縣城沿河街(于契玄為原名,清朝時期金壇于氏族譜為了避諱‘玄燁’中的‘玄’,所以在族譜中記載為于契‘元’),成為金壇城里于氏始祖。' j% |0 a* J+ R! a/ f5 {$ v
于氏乃壇邑望族,明清兩朝,于氏家族累世科甲,世代為官。于契玄子孫中曾有25人考中進士。如契玄子于湛(明正德六年進士)、孫于業(明嘉靖二十六年進士),于湛孫于文熙、于孔兼兄弟(明萬歷八年進士),于孔兼侄兒子玉立(明萬歷十一年進士),于孔兼從弟于仕廉(明萬歷十四年進士),于孔兼孫于嗣呂(清順治十八年進士),于嗣昌子于漢翔(清康熙二十一年進士),于漢翔族侄于采(清康熙三十三年進士),于采族侄于振(清雍止元年狀元),漢翔子于枋(清雍正二年進士),于枋嗣子于敏中(清乾隆二年狀元),于振子于雯峻(清乾隆十九年進士),于敏中曾孫于尚齡(清道光二年進士)。特別是于振、于敏中“兄弟狀元”以及于敏中位居軍機重臣,在于氏家族史和金壇科舉史上都是一件十分值得稱道的事。
( b# ]6 L6 J* S+ _# ^5 P% c. R于氏祠堂由契玄宗子于湛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興建。此后,歷代祭祀,香火不斷,于契玄的子孫后代也不斷地對祠堂加以完善。因此,這座于氏祠堂,應該說是于氏家族中質量最好、規模最大,同時又是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庭院建筑。5 U3 L& Q, ]# L& y7 Q2 S0 Z; U
解放以后,于氏祠堂成為縣建筑公司的辦公地和工棚,到20世紀50年代,祠堂內主要建筑和牌坊仍然存在。特別是那塊“于氏祠堂碑”,高2米,寬1.2米,由于湛親白撰記,請蘇州著名書法家文徵明書寫,字徑7厘米,字體行書,通篇端莊、平整、融和、典雅,筆力健挺,氣勢流貫,溫潤中含有蒼勁,給人一種啟清目秀、爽朗健壯的印象。這塊“于契玄祠堂記碑”,既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又是研究于氏家族史的珍貴歷史資料。當于氏祠堂改建為縣建筑公司時,這塊碑還被砌在公司水泥庫房之中?上,在”文化大革命”時,它仍然沒有逃脫劫難,1966年8月被紅衛兵砸毀,現在,僅存一幅于氏后裔存獻的拓片,保存在市文管會檔案室。" Z" |; E: l. f* J' h8 P/ ]5 V3 }
據記載,1948年9月,中國宗教徒聯誼會于斌主教曾來金壇,親自到于氏祠堂認祖歸宗,參加拜祭老祖宗于契玄的祭祖儀式。那天,于氏祠堂燈火徹夜通明,于契玄的畫像掛在正堂,栩栩如生。于敏中裔孫于醉六先生身著長衫,主持祭拜儀式。(于醉六先生曾經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夫婦的經史老師。)) K; i; u, s$ p3 i: \: E' Y
很遺憾的是,這座承載著金壇于氏歷史的建筑物遺址亦隨著城區河道的拓寬改造被拆除無遺了,只剩下少量的建筑構件尚保存于其它地方,所有的一切也只能留在記憶中了。2 M* [" A, a" b% Z, b
(于振華、于之整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有錯漏敬請諒解) i) [1 }5 U; H) P% \3 j0 e, U&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