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嘯軒,名宗慶,又名于碩,字嘯軒,一作嘯仙,為蜚聲世界的著名淺刻藝術大師,于嘯軒是江蘇江都塘頭于氏十五世,生于1873年,1957年辭世,享年84歲。! n4 M5 N* C h4 P5 }, H0 e
塘頭于氏據傳是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于謙一脈,家族人才輩出、富甲一方。6 b/ ?4 x( [0 p/ q. Y5 V
于嘯軒年少時曾跟隨江都吳橋舅舅李氏學習鐫刻瓷器、竹器,因而產生濃厚興趣,10歲時已經掌握用盲刻法淺刻印章。在于嘯軒的淺刻技藝日漸成熟之時,父母擔心兒子“誤入歧途”,將他送到溱潼一家商店做起了學徒,學徒期間,仍勤奮練習鐫刻技法,老板發現后,把他趕了出去。被老板趕出門后,于嘯軒在大街上擺了個銷售布匹與瓷器小攤,免費為客人在瓷器上刻字,以此招攬生意。4 I6 d- t. M: U* ~" N8 }
后來,自己意識到,鐫刻藝術的提高有賴于以書法、繪畫為基礎,于是回到塘頭向書畫名家邱元甫學習書法、繪畫藝術。經過十余年的勤學苦練,終于能融書刻于一體,練成了運刀如筆、手隨心動的技藝。
' ~8 D' \2 v* m/ [. o$ H" {5 F! x技藝成熟后,于嘯軒離開家鄉到江南謀生,很快便名震蘇州、南京等地。當時為清末,社會上喜用折扇,他即以鐫刻扇骨為主,創作出很多藝術精品,被行家譽為“字則筆劃挺秀,波碟精嚴;畫則章法整齊,機趣活潑,有鬼斧神功之妙!彼臅嬎囆g以刀代筆,常有獨特神韻,刀刻勝于筆寫。% Z5 C$ f8 Z8 `* R
象牙微雕《長恨歌》扇骨 扇骨多為水磨竹,考究的以象牙制作,他在刻竹扇骨的同時也鐫刻象牙扇骨。在此基礎上試行刻制象牙插屏。揚州博物館現存他刻制的象牙插屏、扇骨各一件及“花蕊夫人宮詞”鑲玳瑁蓋象牙筒。" Y% ]! h/ J7 ?( H) w4 a: U0 e
插屏直徑約五厘米,刻有赤壁夜游圖,水上一舟,內有四人。左上方刻《前后赤壁賦》全文,計前赤壁賦12行,后赤壁賦10行,另題款一行:“己未春日嘯軒于碩刻于京師”。另一件是象牙扇骨,一面刻仿新羅山人山水,并鐫有“水北桃花水西柳,六橋春色兩邊分”詩句,另一面是詩詞。此兩件均為國家級文物。' g" f7 d4 f& q0 c5 B5 |
象牙插牌“赤壁夜游圖” 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對他的作品大為贊賞,并向在京的王公大臣們推薦。于嘯軒先是嘗于方寸牙牌上,刻道德經全文,適為端方所見,嘆為稀世之珍,因進呈慈禧太后。正遇荷蘭女皇加冕,朝廷乃命于嘯軒,取徑寸牙牌,一面刻荷蘭女皇肖像,一面刻金剛經全部,派專使往,由此于嘯軒聲名大著。
. I! l" u/ L. I9 y- E$ U: W: K& ^1910年(宣統二年),端方保舉他出任安徽蒙城縣知縣,上任適逢夏秋兩季大水為災,哀鴻遍地。于是他一面向上申請免征,一面請求官賑、義賑,曾募得華洋賑款二十余萬元,救活男女老幼近三十萬人,他慘淡經營達一年之久。民國二年《重修蒙城縣志》,評贊他“精明諳練,果敢有為”,為“蒙城之‘賢父母’”。
/ |0 u+ ^: a2 @ W8 z& m蒙城縣志載其宦績 辛亥革命后,于嘯軒辭官,定居北京,重操舊業。1914年,于嘯軒拿著作品“淺刻象牙扇骨”“象牙插屏”各一件參展日本東京大正博覽會,大獲成功;1915年,作品“淺刻象牙插屏”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會上又被列為珍品,并榮獲金獎,經過種種磨難,于嘯軒終成一代藝術大師。直至1938年66歲時,因腦溢血中止淺刻生涯。于嘯軒將象牙淺刻這一藝術形式,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使它成為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舊都文物略》中,將于嘯軒尊為“當世第一單刀淺刻大師”,確實實至名歸!
1 R3 Y1 z3 G+ [" x# a“西方三圣”牙牌 他曾立下過一個規矩,淺刻不傳給子女,他只傳藝給其婿陳夢同、表侄李若虛?谷諔馉巹倮,他們在上海展出作品,《大公報》以“神鬼絕技,中外皆無”評價他們師徒的技藝。陳夢同、李若虛不辱師名,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后都是當時國家級的微雕大師。
" u7 v4 g5 o. E0 v“花蕊夫人宮詞”鑲玳瑁蓋象牙筒 他的成就,在《歷代畫史匯傳補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舊都文物略》、《古玩指南》、《清代軼聞》中都有專文介紹,于嘯軒的象牙淺刻作品全國很多博物館都有收藏,江都龍川廣場上名人塑像中就有于嘯軒像。* S0 X. R5 }& z) R0 ~0 R; r
(圖文整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有錯漏敬請諒解。)
* [' E" O& p4 ^& P5 n"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