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冥冥不濕衣,饑鳶高貼野云飛。 南來北往河山迥,秋盡冬初草木稀。 半夜還家歸夢好,十年為宦客情微。 故園茅屋收成后,啄黍黃雞想正肥。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永樂十九年進士,明代大臣、清官廉吏、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
意譯:
久旱不雨,天空中偶爾只會落下幾滴零星的雨滴,根本都濕不了衣服,何來禾壯啊,饑餓的老鷹貼著白云高飛盤旋,卻搜尋不到任何食物。這幾年不停地往返于河南山西之間,感受到不同的地方和環境,變化之大意想不到,此時雖是秋末初冬,原野上草木稀疏,幾乎見不著半點綠色。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卻是半夜一夢,夢見自己回到了故鄉,十年為官,四處奔波,總還是有些客居異鄉的感慨;想想家鄉這時候也正值秋收之后,老家茅屋小院里偷吃黍子的黃雞似乎已經很肥了啊。
鑒賞:
此詩表面之意一目了然,作者十年為官,南來北往,客居異鄉,因歸鄉之夢勾起的思鄉之情。
然而品詩必須了解創作背景,否則難免膚淺。認真探究該詩創作的時間,才能準確理解詩者所要表達的真情。忠肅公永樂二十年選授山西道御史,初入仕途,詩中指出“十年為宦”,可知此詩寫于宣德七年左右,前兩后年河南、山西等地連年旱澇,忠肅公奔波各地,賑災濟民。由于連年旱災,忠肅公所過之地秋末冬初滿眼蕭條,觸動了詩人的內心,有感而發。
“小雨冥冥”描寫的是旱時情境,老鷹連蛇鼠都找不著,無糧可收,可見旱情之重,作者此時恐怕也是憂思民生,已經到了吃不好、吃不安的狀態,所以夢中歸鄉,以求自慰。用江南“啄黍黃雞”反襯北方的饑荒,進一步體現了“南來北往河山迥”的意境。
作者此詩雖有思鄉之情,但深層表現的是河南、山西等地饑荒,完全可以體現了忠肅公心懷社稷和民生,與民共苦,體恤民情,盡忠職守的精神。
(翻譯和賞析:于君才、于振華,責任編輯:于之,如有錯漏敬請諒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