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好美食 于右任的家鄉在陜西三原縣,他每次回家省親,必吃家鄉的特色菜。一次回老家,他聽得有一家叫明德亭的餐館,辣子煨魷魚遠近聞名,于是專門去吃這道菜。他一身便裝,和大家一起在門口等位,恰好被來此用餐的三原縣縣長認了出來,忙請進飯館。廚子張榮見于右任親臨,自然不敢怠慢,使出渾身解數燒制了一道辣子煨魷魚。于右任嘗罷,頓覺肉質綿潤、香辣爽口、滋味醇厚、回味無窮,當下贊不絕口。 用餐后,于右任掏出錢買單,張榮哪里肯收。于右任叫人拿來紙墨,揮毫題下“明德亭”三個大字,并落款“三原于右任”,此事也是一段佳話。此后,于右任每次回故鄉,都必去明德亭,品嘗辣子煨魷魚。辣子煨魷魚至今仍是陜西名菜。 南京有位叫馬祥興的開了一家小吃鋪,擅長烹飪牛羊肉。一次,于右任碰巧來到馬家小吃鋪。一碗肥而不膩、油而不腥的原汁羊肉湯下肚之后,于右任感到渾身舒暢,贊不絕口。同時,他的家鄉情思也被勾動,便和店主攀談起來。次日,為飯店書寫招牌:“馬祥興菜館”,落款為“于右任書”。 他還為飯館題寫過一副對聯:“百壺美酒人三醉,一塔孤燈映六朝”,橫批:“肴有風味”。這等于給“馬祥興”做了免費廣告。從此,馬祥興菜館的聲譽扶搖直上,生意興隆,一躍成為南京著名的大菜館。 于右任是陜西人,平日喜吃面食。某次同仁請他吃面,事前主人再三交代廚師,要做得好一點。結果廚房端一碗面條細如絲的湯面出來,于右任邊吃邊說:“好!好!”但同時問:“有沒有粗一點的?”于是廚房改上如燈草般的面,于右任吃一口又說:“好!好!”但還是問:“有沒有粗一點的?”廚房再換上如韭菜葉般的面,但于右任仍問:“能不能再粗一點?”廚師最后無法,只得上如筷子般粗的面條。結果于右任見狀大喜,一口氣吃了兩大碗。事后,廚師沒好氣地說:“談什么手藝,這是鄉巴佬吃的嘛!” 于右任與鲃肺湯 在江蘇省太湖之濱,靈山下的吳縣木瀆鎮,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飯店”。店里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鲃肺湯”。此菜原名“斑肝湯”。系采用太湖特產斑魚的肝,輔以火腿片、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制而成。一九二七年秋天,于氏偕夫人去蘇州鄧尉觀賞桂花,一路詠吟,興致頗高,歸途中經過靈巖山下的木櫝古鎮,正值飯時,就在該鎮石家飯店就餐。石家飯店原系清代翰林馮桂芬的舊宅,建筑格局典雅別致,在鎮上小有名氣。在石家飯店嘗了“斑肝湯”,于右任豪飲之余,詩興大發,隨行人員連忙鋪紙研墨,以待佳構。沒想到,于右任酒助詩興、筆借酒力,連寫幾幅仍難盡興,竟提筆在飯店墻壁空白處題詩曰:“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櫝猶堪記,多謝石家鲃肺湯。” 寫完之后,于右任是盡興了,可店主人卻不干了。他見這個來客竟然得意忘形地在自家的墻壁上狂涂亂抹,好端端的粉壁被弄得墨團狼藉,心中很不高興,吵著要求賠償。 隨行人員連忙向店主解釋,說寫字的這個人是大詩人、大書法家于右任,一字千金,平時想請他寫字都不容易呢。經過一番解釋,店主人的怨氣這才慢慢平息下來,不過還是將信將疑。后來,這件事經一名記者報道后傳了出去,引得許多游人到靈巖山游覽之余,都要到石家飯店去欣賞一下于右任的題詩和進餐。而飯店的生意,也因此更加紅火,遂使店主人財源滾滾而來。 對鲃肺湯有人分析,于氏是陜西人,對“吳儂軟語”聽不真切,故誤寫了。以后,又由于他的書法頗負盛名,加之詩也寫得有韻味,“鲃肺湯”反而取代了“斑肝湯”而流傳至今,在烹飪界傳為佳話。 于右任不為金錢折腰 于右任一生清廉,生活作風正派,而且從不看重錢。雖然他名聲在外,很多人找他求字,但是從來不要潤筆費。他最喜歡背一個褡褳袋,里面僅有兩枚印章,倘有人求字,提筆就寫、拿章便蓋。他不在乎自己的藝術回報,只把藝術當作一種樂趣。 于右任一大家子都靠他一個人的工作度日,日子難免過得清貧,但是,他不會為了一時安逸,而向金錢折腰。1921年,北洋政府看重于右任的才氣和名氣,專門派人找到他,打算高薪聘請他。北洋政府專門挑選了一名文質彬彬的人上門,于右任以為是找他求字的,二話不說準備筆墨,問來人道:“你想掛在哪里”意思是他掛在何處,然后安排字的長度和寬度。來人一楞,根本沒有反應過來。于右任才知道自己鬧了烏龍,人家根本不是來求字的,于是再次問道:“你有何貴干。”來人介紹自己來自北洋政府,又大講特講北洋政府的優勢和決心。于右任聽得有些不耐煩了,揮揮手道:“有話就講來,懶得聽這些。”來人才告訴于右任道:“北洋政府以每月3000元大洋的高薪酬聘他,還贈一枚文虎一等勛章。”北洋政府來人氣高志揚的告訴于右任條件,以為于右任會感激涕零,馬上隨他一起到離開,沒有想到,于右任看了看來人,馬上回答道:“錢,我見過。什么文虎章,你狗也給、貓也給,我看不值半文。” 北洋政府的辦事人員只能回去了。 長髯公惑長髯 于右任長髯飄飄一輩子,所以又叫于胡子。他很愛惜自己胸前的飄飄長髯,每天睡覺時,都用一個布套把胡子裝好掛于胸前。有一日,有位朋友問他:“你睡覺時胡子是放被子里,還是被子外?”他思索半晌,竟答不出來。翌日他向人表示昨天一夜沒睡好。對方詢問原因,他答稱:“因為我經朋友一提,竟不知應將胡子放被子里還是被子外,總覺得放哪都不對勁,以致整夜輾轉不能成眠。” 于右任換招牌 20 世紀50 年代,臺灣的許多商人都知道于右任書法的知名度很高,于是在自己的公司、店鋪門口掛起了于右任題寫的招牌,其中不少是贗品。 一天,一個學生匆匆來見于右任說:“老師,我今天中午去一家小飯店吃飯,想不到他們居然也掛著以您的名義題寫的招牌。您老說可氣不可氣?”于右任緩緩地問:“這家小店招牌上的字寫得好不好? ”“好我就不說了。”學生苦笑道:“字寫得軟弱無力、歪歪斜斜,下面還寫著老師您的大名! ”“這可不行!”于右任道:“那家小店賣的東西有啥特點? 店鋪叫啥名? ”學生說:“是家賣羊肉泡饃的,羊肉泡饃做得特地道,店名就叫‘羊肉泡饃館’。” 于右任拿出一張宣紙,鋪在書案上,提起毛筆,寫下了五個力透紙背的大字“羊肉泡饃館”,落款處是“于右任題”幾個小字,印上一方私章。整幅書法,可謂漂亮之極。然后交給學生說:“你去用這幅字把‘羊肉泡饃館’小店的招牌換回來。” 羊肉泡饃館的店主竟然以一塊假招牌換來了于右任的墨寶,喜出望外之余,未免有慚愧之意。 于右任救小紅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南京城南夫子廟的“大集成菜館”雖店門面不大卻也有些名氣。該館子經營正宗的維揚風味菜肴,獅子頭、大煮干絲等名菜。 于右任雖說最欣賞京蘇風味菜肴,對大集成的揚州菜也有良好印象。一日,他聽到來他家做客的中央大學教授,名書法家胡小石說到大集成菜館胡姓老板攤上了麻煩,原因是這家菜館里的名叫胡小紅的女服務員乃是胡老板的遠房侄女。她原在家鄉揚州讀過中學,受過新式教育,又愛好文藝,而且生得俊秀,又挺聰明,因家遭變故,生活艱難,只得來南京投奔親戚胡老板。不想才工作幾個月就被中央憲兵司令部的李姓處長盯上了,常來館子里糾纏,并講明要娶胡小紅為小老婆。小紅堅拒不同意,胡老板也沒同意,李處長遂示意一些平日充當他的線人的地痞流氓常去大集成菜館搗亂滋事,嚇跑了很多客人。 于右任聞訊很生氣:堂堂民國首都竟有這等事!考慮再三,他生出一計:某日,他拉上胡小石、楊仲子等幾位平日談得來又都喜愛書法,且有造詣的學者、教授去大集成菜館小聚,要了包間,點了些菜和一瓶六朝春白酒,酒過三巡,于右任請來胡老板,言明自己的身份,讓他講講胡小紅被李姓憲兵處長逼迫為親之事。胡老板考慮再三,如實相告。于是于右任又叫來胡小紅,見她年方十六七歲,果然俏麗出眾,楚楚動人,但在訴說中不時落淚。于右任好生不忍,好言安慰幾句,表示認胡小紅為義女。小紅喜出望外,她知道這位很和善的大胡子伯伯可是黨國元老,她是有救了,忙下跪欲磕頭,卻被于右任拉起來,還遞給她十元禮金。而且叫胡老板取來筆墨。他揮筆題寫了店名,讓老板制成店匾掛上。這一招居然很起作用,那個平日兇巴巴的李姓處長從此不敢再打胡小紅的主意了。 于右任寫告示 據傳于右任任駐陜總司令期間,公署在皇城(即今陜西黃樓大院),一天,他發現公署大院墻角旮旯多有尿跡,臭氣撲鼻,遂以宣紙寫了告示:“不可隨處小便!”令侍衛貼出,以示警告。結果,當天晚上被一位有心人揭走了。 那時于書聞名遐邇,一般人很難求到。揭走者將告示裁成單字,重新組合為“小處不可隨便!”裝裱后懸于廳堂,頓使滿室生輝,逢人述之,凡觀者無不稱妙。 (圖文轉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