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41
- 最后登錄
- 1970-1-1
- 閱讀權限
- 255
- 積分
- 41
- 帖子
- 精華
|
滿清初入中國,與漢人既非同種,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因此完全是一個民族國家對另一個民族國家的侵略殺戮,其性質與日寇侵華相同,其鎮壓和殺戮有過之而無不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規模殘忍都比得上南京大屠殺。與日寇唯一不同就是滿人最終戰勝,前后逐步漢化,而日本戰敗,若戰勝后不會漢化。 i! v1 J U# I( ?
于七起義后,清廷大肆捕捉殺戮,僅官方府縣志記載: 當大軍之初至也,有謂萊陽同惡者眾,欲悉誅之。賴知縣鄒知新力請于三大帥,保全甚多(想一想,圖喇700人在小小棲霞城以從賊罪名捕獲城中三百余人)因為張尚賢曾授權于七為棲霞把總,人多畏其強御,折節與交,故事后頗有株累者。(清政府)搜索萊棲兩邑向與七相交,凡通一刺者皆系于臬獄,株連縉紳又數十百家,三年始雪。--登州府志 6 o6 E a! Q$ Z: t# N( \9 M4 i4 |
棲霞縣志列女有一則與衣氏被株連有關的記載:孫氏,萊陽巨族女,幼字郭落(佛落頂?)衣鼐.鼐故宦家子,于七之亂縉紳遭誣者眾,鼐舉家被戴,獨以身脫匿孫所,謂其可以生己也.孫以女尚在室,衣氏禍旦不可測,謀將執而獻之.女潛以實告,助之資斧而逃之,遂自經也.鼐夜一夢,女指示前途,頸若垂組者,驚曰得無死而衛我乎,事平訪之果然.感其義,立主于家,使子孫世奉之.這是一個凄美而真實的故事,可與蒲松齡聊齋里公孫九娘的鬼故事相映. + N3 X- ~& g' C: n
蒲松齡與于七同為棲霞人,順治五年至十八年的某一年里,蒲還參加了鄉試,被當時的山東學政施閏章點為第一!读凝S志異》中曾記載:“于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二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于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上官慈悲,捐給棺木,濟城工肆,材木一空,以故伏刑東鬼多葬南郊!惫珜O九娘一文借公孫九娘的故事反映了株連屠戮中飽受折磨的人們的美好期望。 ' P0 j" h& T# r- |7 ?
上文提到的威海衛。事后清廷嚴查“于七案”,結果“坐死者甚眾”!锻Pl志》記載:該年(康熙元年)“登屬被賊殘破等事一案”,威海人丁死亡計101人(中則人丁7人、下則人丁53人、下下則人丁41人)。究為何死?則無記載。而順治十四年《丁徭清冊》記為原額三則人丁570。16歲-60歲)。就是說小小威海衛青壯年人口死掉六分之一!? * Z& Z7 ?. V/ b" F- X, }
不過孔孟之道不絕,還是有文官有愛民之心。- P7 E W# P7 B; s+ C$ F1 v0 I/ s8 c' V
除萊陽知縣鄒知新外,我還知道幾人: 薛 沄 字子大。順治戊子舉人,壬辰進士。...遷登萊海防兵備道。會于七反,禁旅云集。沄運籌飛挽,餉皆立辦。日巡牧地,禁客兵之擾民者。盜平,師旋。民有被俘者,沄馳截道祖,解五百余人以歸。其有濫坐寇事未定讞,自登州逮至省者約千人。沄諭之,曰:“爾無罪,自詣即得白矣!苯孕,無一人逸者。及按覆,多能釋,敘功加一級。值裁冗員,沄在裁中,遂歸,卒年四十三。 * B/ v! b9 i& x2 [- R9 Q0 i1 x& G! c
于聘三,古莊人,清初入登萊青道幕?滴踉,于七之變,大兵至。時有令,兵過麻嵐即屠殺。聘三泣請,過小沽河然后殺。及渡河,又求緩誅。將軍怒,乃跪求一箭之地內暫無殺,許之。聘三前驅驟馬彎弓大呼,使百姓速逃,于是奔逃得脫者無算。--光緒《平度州鄉土志》 這個于聘三可能就是 薛 沄 的幕僚。 陳永任 字重我,招遠邑庠生,居鄉教授。歲施粥以贍貧人,行誼孚乎州里。于七之亂,將軍白公督師往討,屯兵畢郭鎮。命永任護村民于鎮東興國寺,比移兵,男婦數千人悉按故堵。自是人知讀書有用,從學日眾,實開一方風氣。以子嘉典貴,舶封修職郎。 ' h1 M# Q" ]# I6 F8 C# f* ^
下面是招遠縣志里與于七造反有暗與賊通嫌疑的案件,不知是否真地通于七,總之有人借機除掉了自己的宿敵。相關人員是招遠得鄉總,跟于七把總似為相同職位。 臧夢麒 字耀宇。順治四年丁亥,以公舉為練總。。。是時鄉總,東石崇金,西劉二揣,北歐明顯,南則夢麒也。明顯素忌夢麒威名出己上,思中傷之。既至鶴山,三面峻絕,惟南路平坦。即令夢麒當之,夢麒恐盜由此逸,與弟夢豸奮勇直前,殺一僧,搜放良家婦女數十,眾僧逃竄。夢麒兄弟追至九店,格斗良久,適道憲至,麾眾相助,遂殲眾僧。辛丑,于七倡亂于棲。鄉總入城守護,而明顯以暗與賊通,事泄不自安,謀作亂,獨忌夢麒不服,欲除之。與崇金約,不從。遂約定二揣,以臘月二十二日,集四鄉總練兵奎星樓下,因以殺夢麒兄弟,即害邑令張公會石。工邢五奔告夢麒,夢麒夜半見張公,具陳其事。楊柱者,邑之耆士也。素以學行重于張公,亦以明顯之謀來告,與夢麒遇,遂定謀于公前,使柱先往諭之,夢麒潛兵以待。黎明,明顯至樓下,召夢麒、崇金皆不至,聞楊柱來,拂衣而去,柱隨至東門,具言張公無他意,夢麒不啟釁,皆汝自生疑心耳,因曉以理義,怵以利害,明顯屈服。遂引見張公,遇夢麒于署前,握手歡笑,逾于平時。既入見,坐間談宴,猜嫌盡釋,張公因得密報,青州駐防將軍軍帥兵至棲平于七。壬寅正月二十二日,兵回至招,張公帥四鄉總迎謁于邑東七里泉遂縛歐、劉,招境以安。張公感夢麒義,旌以匾曰:《功存御寇》,而楊柱亦旌以“功在全城’’云,事定,上憲召夢麒考驗,授職會。夢麒疾不能赴,閱數旬竟卒。9 S: {+ G, D* g( A7 ^8 P. x
五、于七下落 清史載七竄入!,F多認為于七突圍后,避禍隱身嶗山華嚴庵,拜慈沾上人為師。法號寂徹,名善和。繼師兄大澤,主持華嚴寺20余年。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去世,享年113歲。今存善和墓塔、畫像。青島一帶螳螂門甚至還流傳于七(善和)入寺后化名王郎,創螳螂拳法。
& Y( x4 p" B# N8 Y% f2 G3 K3 z; n 即墨杜延 《譚略〉說,吳三桂反時,有人見他書生打扮,騎驢負青囊而去,未至而卒。 . p# `; c! B2 {' }1 [
牟平牛郎門亦傳說其重傷為牟平留各莊鄉蕭氏所救,化名燕飛,將拳劍槍法融于放牛棍中,授予蕭氏,其棍術曰牛郎棍,拳法曰蕭家靠,傷愈后離去,此術蕭家秘傳。案,牛郎棍法疑即山西之鞭桿術,燕飛一做嚴飛,傳為明末武將。另石家莊有燕飛劍,燕飛拳套路流傳。+ R; c- h U) O" f- C% ~( C* o8 t
以上個說均為推斷傳說,無直接可靠的憑證。其實于七未嘗不可隱居荒野終老,或為亂兵所殺,或窮窘而死,君不聞寥落荒野地,亦為英雄埋骨處。 / L6 G' g: {# L
六、起義雙方人員:
. e9 T6 h( s$ U! g- |$ m) } o 張尚賢,漢軍正藍旗人。順治七年,為登州知府,勸降于七。曾任廣寧知府,到順治十八年已升至奉天府尹,是個善于民政的好官。 5 I; M" |! n- c8 l" N0 C2 ]
尚可學,字企圣,盍州人,順治四年知文登縣事,于七逆黨據昆崳山竊發蠶食牛羊擄掠子女,可學執戈突入,擒其梟賊,逆黨大懾。
$ i5 a% V2 b, y: V9 w9 ?/ _ 董樵,初名震起,字鶯谷(又作樵谷),號東湖,后名樵字亦樵。萊陽諸生。國變後,與趙士哲隱居寧海松椒山,后徙居文登海濱。人稱東海高士,亦譽之為東海夷吾。是知其有經濟謀劃之材也. 方竹杖歌為萊陽董樵賦"董樵董樵真吾徒,胸中豪氣無時無。談兵肯事東諸侯,作騷直學屈大夫。""談兵肯事東諸侯句"可證明他曾參與軍事 1 U" k: l5 T4 r# t& J7 d. n
尹應和、尹秉?父子,鋸齒山義軍骨干,被擒斬
M+ L$ Q, Q9 i. ]! c, \7 Y2 ? 高要亭、劉長千,于七義軍部將,鋸齒山 5 K9 L# V& |7 b2 m& k; L
呂思曲、俞三 ,呂思曲、俞三等以數千人拒戰,通嘉擊敗之 9 E! h/ t$ X! U' F& T$ z
常和尚,昆崳山禪教寺和尚。清順治五年(1648),響應棲霞于七起義,聯合張家埠農民領袖張振綱等,以昆崳山為根據地,率眾抗清。順治十八年,(1661)春,于七再次起兵叛清起義,常和尚和張振綱率義軍火攻文城,西圍寧海。攻城不克,退兵.康熙元年(1662),被文登營副將劉進寶所率清兵雪天奇襲,兵敗,自縊于青石庵。清兵“磔其尸以示眾”! / W3 Y' `* z% D/ @3 G2 t' ^
張振綱,文登張家埠人,順治十八年與常和尚響應于七起義,火燒文山,圍文城六晝夜。兵敗,傳說潛于江南。
# O8 Z, w" y. x; d9 Z1 X" l; M 牟平龍泉鎮在昆崳山西,流傳很多常和尚、張振綱與清軍戰斗的遺跡。軍石村原名將軍石,村附近有兩塊巨石,相傳為抗清的農民領袖常和尚、張振綱兩將軍比武時搬動的,故得名。龍泉鎮陣圈村相傳清兵曾與常和尚、張振綱率領下的農民起義軍在此對陣打仗,村又處在半園圈的山形環抱中,故得名對陣圈。占昌口,常和尚、張振綱率起義軍與清兵苦戰于村北山口,村得名戰場口,后更名占昌口
. R/ z3 Z* X% t9 a 徐海門、徐耀門,占據招虎山
/ E; [$ V) |5 J% R 殷忠續(段忠續)、楊萬鵬(林萬鵬)、龐應奎、高起英,占據即墨鰲山衛。清兵將至,義軍解散。
# t) M8 ]( R" _# \7 T9 P3 o 李冒子(李貓子),“康熙元年,棲霞于七之亂,平度‘李貓子’為其前導,及于州東界,入據朱毛城!保ǖ拦狻镀蕉戎葜尽罚┧善蕉却虻焦梁,被即墨參將劉國玉擊卻 0 v; y- c3 ]4 O4 m; k& V5 n, G( C6 l
邢小泉,攻福山,不克
2 B& l) h8 w. e% e 王以升,牟平百馬莊人,參加于七造反失敗后,康熙年間被抄家.后百馬莊村名改為繅絲夼
! y" c. }2 w, b$ P 喬玉季 阿納海敗喬玉季於連山,夜戰,阿納海中創卒, ) p) a v7 _0 J" N/ K
蔣靜剛,被邁圖擊敗,疑為張振綱之訛
7 G& K0 f1 d# ? P9 {; L 滕、賈二將,乳山夏村鎮騰甲莊據傳清康熙元年,于七部下滕、賈二將隱居此地,取名滕賈莊?滴跞,于式款由司馬莊遷此定居,滕、賈二姓遷走,后取諧音更名騰甲莊。 1 q8 G2 b) ~9 l& ?
王三侉子,"王三侉子者、北直人、聞即昔之鋸牙山反賊、于七先鋒、綽號王二帽簷子者也、因于七敗走、三潛、乃至焱??邳接壤之地、名五丈溝、建築樓堡、招集亡命"。其子王可習與一伙殺人不法,橫行鄉里,被時任縣令的黃六鴻帶衙役和家丁剿滅.其時王三侉子已不在. ! r+ u2 N# R7 F
4 r5 T h* I0 t
濟席哈,順治十八年以濟席哈為靖東將軍,討平山東亂民于七。 6 h8 s- g; s- q* H
額赫訥,納喇氏,滿洲鑲藍旗人。...從征云南及平棲霞土寇,有功,
( _/ I, Z* _7 ^: D 武穆篤,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又剿山東土寇于七,有功, 3 X$ w0 [3 t$ i* f( l( W% S) ~
碩岱,喜塔喇氏,滿洲正白旗人。...又從將軍濟席哈討定山東土寇于七。 , I9 Z8 X* W$ P7 |
阿納海,...十八年,從靖東將軍濟席哈討山東土寇于七,敗其黨喬玉季於連山,賊夜出,阿納海與戰,中創卒,
- A5 ~$ s+ J3 D: G. J 安珠瑚,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人,...從將軍濟什哈討萊州土寇于七,皆有功。 ' C, x0 P0 |( ~( o5 @5 E, D9 e. M
通嘉,順治十八年,以護軍參領從靖東將軍濟什喀討山東賊于七。于七據棲霞、岠褭山為亂,其黨呂思曲、俞三等以數千人拒戰,通嘉擊敗之,賊遂以平
, A( K' C3 B4 G% w 邁圖,滿洲正白旗人;姓佟佳氏。...順治五年,從徵山東,破賊首蔣靜剛於鋸齒牙山巖。 $ W& A* ~' l7 O- ~/ W+ b; O- r) ]
楊捷,字元凱;義州人。...十八年,命署廬鳳提督。尋調山東;土寇于七敗竄入海,捷捕治其黨五十餘人,誅之。
6 Z9 ]# t; ~9 v- q 李萌澄,字平伯,順治十一年知文登縣事,守城七晝夜。
& e4 \" x! {4 a) p 劉進寶,子君重,廣寧人。順治十八年(1661)任文登營副將,圍文登城七晝夜,率兵解圍。 清軍主力退走后,負責剿滅殘余。其屯于昆侖、招虎諸山者,副將劉進寶以次捕治之。
$ ~& Z- H# p/ H# R6 C 李延芳,文登千總,正好帶兵經過福山城附近,與邢小泉遭遇,義軍被打退
0 V% G. R$ Q& \& ^ b& x 王允升,文登營都司,率200騎兵增援文登城,交戰中射中張振綱。張軍退至文山,適秋深草高氣燥,王允升用火攻,燒死很多。 {5 N; t" X) p- t- K
福山知縣申修,鄉官鹿兆圖、庠生岳之萌、郭諧、呂繼祖、王 四人為四城總理,守福山城。 ) K; I, x* J4 I2 \
寧海知州文映朝、都司陳 與縉紳李別駕挺生:守御寧海州城三晝夜。 1 }8 V* k% j* O& W
. \: U! I n5 U4 O 東牟王子曰:登萊地域褊狹,土壤瘠薄,非用兵之地.然士煥文武,人民樸勇,斯土有材;若值中原擾攘,內修兵革,外結諸侯,伺機奮戈而西,有可為也. 隋末淳于朗據文城王,降唐為登州刺史;民初劉珍年東敗張宗昌西拒韓復蕖,割據半島,然失信于中原,以獨致敗;本朝太祖武皇帝以大將許世友經營膠東,入此東隅懸絕彈丸之地,乃至奄有山東,竟成定鼎之功. 予觀于七特匹夫之雄爾,有豪俠之氣,無英雄之志.初起,以婦人之仁受張尚賢之惑,坐失良機,忍辱茍且,然終不能自安;再舉而大軍壓境,生靈涂炭。 明末國變,仁人志士多懷破家亡國之痛,希圖恢復。萊陽董樵,其賢長也,盍不輔佐之?抑諫而弗納,如亞父之出亡,憒曰豎子不足與謀歟? 嗟夫,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士之痛莫過于此,剛烈者赴死,寄望者忍辱,年深日久,賢與不肖名事俱沒。王子有愛恨,心不能平,特搜羅人事以彰顯之。
1 X5 W) N4 K' Q2 Z
+ {( `) a1 w9 `( |% y, J+ F& G0 ?' Y( T* S
作者: genpa 時間: 2007-6-26 22:18
: b/ Z9 u0 a+ O
) Y; D. ^* _ M- J9 @4 w5 ^公子,蒲松齡為棲霞人么? 5 m; F% g; U3 ]8 L* Z7 V
作者: 景由心生 時間: 2007-6-28 21:54 # |" H6 N [! m1 f
6 I V0 d, w4 f, }9 s系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十多年前,我去過其故里。
" u7 r1 N$ {6 K. g. ]3 i作者: 大匠 時間: 2007-6-28 22:15
6 I8 X+ _5 u% H1 C+ `
8 D$ ]8 B. M* m' u2 d閱罷痛快過癮。
3 S" G( I/ ~% N; N) a! T* l作者: 老方 時間: 2007-6-30 13:04
4 z* [& Y3 M9 C" Q
( A( ]4 c9 J% @" g+ {) \$ l4 x5 }9 `公子辛苦了~
; P7 X4 B0 i( k8 n- o! c
" r9 z2 U: n1 I: ^% n0 z3 `$ J那個海市嚇倒徐大人的情節生動。. f. S$ A3 M3 L4 Z+ [; u+ d4 w
; h/ |$ r' q% t
于七起義與捻軍東征給牟平百姓造成的影響至今在流傳中顯現,如“上浩浩山"的嚇唬小孩的話,及有關長毛子的傳說。9 s* w+ U. B2 G4 P' L
' Y* E( J; f! d7 x$ a我聽我父親講過的一則故事:牟平縣城南有座南xi(溪去三點水添山旁)山,在高梁鎮。山下有座廟,廟產屬潘格莊村,有天村里翻修房子,挖出一口大刀,上有”于七“字樣。當地人猜測說這是于七的大刀,可能事后就隱藏在山下廟里。每到春天,山上的迎春花(俗說光腚子花)開后,當地百姓都說“于七活了“。把迎春花比喻于七,說明當地百姓對于七的懷念之情。 |
|